垂暮之战(世界流行科幻丛书)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科幻小说,外国,其他作品,
品牌: 约翰·斯卡尔齐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6465378/9787536465374
·条形码:97875364653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流行科幻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垂暮之战》是美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和博客作家约翰·斯卡尔齐的处女作,七十五岁,已是垂暮之年,有人竟参军入伍,他们是什么人?
“只招收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征兵广告中竟列出如此匪夷所思的条件,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一群“老兵”,除了当炮灰以外,还能做什么?
可是,在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正是这些老人成了人类抗击外星人、捍卫殖民地的精锐……
作者简介约翰·斯卡尔齐,美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和博客作家,1969年5月10日出生,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现居俄亥俄州。
2005年,斯卡尔齐的处女作《垂暮之战》由美国著名科幻出版社Tor出版,随即获该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斯卡尔齐本人也因此荣膺 2006年度约翰·W·坎贝尔奖最佳新人奖。
受到获奖的鼓励,斯卡尔齐又创作了《垂暮之战》的三部续作——《幽灵旅》、《最后的殖民地》和《佐伊的故事》,且均受好评,其中,《最后的殖民地》获得2008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
媒体推荐虽然所有科幻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延续了罗伯特·A·海因莱因的风格。但斯卡尔齐的第一部长篇却老练得令人惊异。简直像是出自大师本人之手。
——美国《出版商周刊》
斯卡尔齐将讽刺幽默和未来战争结合起来。让人想起了乔·霍尔德曼的经典作品《千年战争》。
——美国《书目》杂志
约翰·斯卡尔齐是科幻界引人注目的新人。《垂暮之战》虽然走的是经典科幻的套路。但却采用了现代的视角,让读者在紧凑的情节中体验可怕而危险的宇宙。
——雨果奖得主、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查尔斯·威尔森
编辑推荐美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和博客作家约翰·斯卡尔齐凭借《垂暮之战》约翰·斯卡尔齐获该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斯卡尔齐本人也因此荣膺 2006年度约翰·W·坎贝尔奖最佳新人奖。
序言嘿,瞧,我正在表演分身术!
开玩笑的,呵呵。不过,请想想看,就在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我没有被飞驰而来的公交车撞上天,或者被一群四处劫掠的獾活吃了,那我多半仍在美国俄亥俄州,做着我该做的事,比如睡觉、打电玩、逗弄我的宠物,甚至写作。瞧,我正朝你挥手呢!当然,你八成看不见。地球的曲率将你我各分天涯。但请相信我在向你致意:你好,幸会!
是的,我在俄亥俄。但我同时也在中国,在你身边。你正在阅读我的思想,它们被我机灵地编码进文字之中,然后送到中国的编辑大人面前。编辑大人御览后,又命人将其翻译出来,译文精确而英明地重构了我的思想(写作提示:要勤拍编辑马屁)。接着,编辑大人将文章付梓刊印。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出版环境中,它逐级流通,最后送到你手上。就在你阅读的同时,你也解码了我的思想。你这会儿正在阅读我的思想。它们直接源自我的大脑。所以我说,这就与我在你身边一样。
这让我欣喜万分,因为这是我首次“来到”中国。
不过,我得承认,我对中国的科幻状况一无所知。当我的经纪人告诉我,他已经卖出了《垂暮之战》的中文版权时,我很高兴,同时也非常好奇,因为我不清楚中国读者对科幻文学的胃口究竟有多大。所以我上网做了些调查,发现我的中国出版商不仅建树良多,而且还拥有一本科幻杂志,月发行量高达数十万册。
或许这条信息对你来说并不陌生,但让我来为你作些对比:即便将美国最顶尖的三份科幻杂志(《类比》、《阿西莫夫科幻杂志》和《幻想和科幻》)的发行量加在一块儿,也仍然不及《科幻世界》;就算将它们加在一块儿后又翻一倍,也还是抵不过。
所以,中国不仅有科幻读者,而且很可能比美国多得多。
我突然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那样我就能常常造访你的国家。我必须承认,我依旧对科幻在中国的状况知之甚少,但我希望能渐渐补上,因为对我来说,那儿似乎是个好地方。
《垂暮之战》的面世纯属偶然,换言之,它是以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诞生的。通常你写出一本书后,就会把它投给出版商,企盼他们能青眼有加,买下它,出版它,让你财源滚滚、声名鹊起、备受瞩目。这是惯例,自从有出版这一行起,规矩就是这么定的。
可是,我却偏偏没走这条老路。
我曾打算按部就班。2001年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计划将它投给出版商。但我写完之后转念一想,这样做究竞得花多久才能有个结果呢?投出稿件,等待数月,再投出稿件,等待更长的时间?我越想越郁闷,便索性将稿子扔进了抽屉。这一扔就是一年。等到2002年12月,我终于决定,与其四处投稿,不如将它放在我的网站上,每天贴一章。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好歹我的网站的日访问量还是有几千的嘛。于是,我以每天一章的速度进行更新,心想,可能这篇文章会就此埋没了吧。
但我将小说全部贴完后,事情突然峰回路转,我竟然收到了Tor出版社主编帕特里克·尼尔森一海顿的一封电子邮件。好家伙,这可是美国最大的科幻出版社啊。我们俩愿买愿卖,一拍即合:
帕特里克:嘿。你的小说写得不错。我能出版它么?
我:哦。好啊,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的话。
这就是我们交易谈判的全过程。不过,后来我收到了许多别的作家的斥责邮件。“你不能搞那一套!”他们说。我向他们道了歉,说我只是傻人有傻福,而且保证下不为例。此后,我又卖掉了三本小说,交易过程同样非常顺畅。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遵循传统的投稿流程依然是最佳的选择。尽管我走“异路”卖掉了一本书,但其他成千上万本书仍是以传统方式卖掉的。所以,如果仔细计算一下成功率的话,恪守陈规还是有道理的。
《垂暮之战》的版权被买下后,又等了两年才得以出版。可书刚一面世,我就被提名了雨果奖,还赢得了坎贝尔奖的最佳新人奖。对于一本我从没有投过稿的书来说,它已经表现得足够出色。我很高兴么?要知道,得偿所愿固然很好,但我也有一点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运气使然。
直到现在,这本书仍然鸿运当头,因为它来到了另一个国家,变成了另一种语言,拿在了你的手中。你能读到这本书,读到我写的这篇小短文,这种事本来应属天方夜谭,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这是我第一次与你见面,但如果我的好运能够继续的话,我们定然能够再会。
保重,回见!
文摘办公室内部更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如果它还有可能吸引人的话。屋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桌上放着电脑和打印机,桌后坐着个人,桌前摆着两把椅子,一面墙边排着六把椅子。那排椅子前的小桌上放着征兵信息和几本过期的《时代》和《新闻周刊》。当然,我和凯茜十年前来过这里;我猜这里的东西从那时到现在从没动过,没有任何改变,包括那些杂志。征兵员倒好像换了。至少我不记得以前那位有这么多头发,这么饱满的胸部。
征兵员正忙着敲打键盘,往电脑里录入材料,我走进去时连头都没费神抬一下。
“马上就好。”她嘟哝道,多少是门被我打开而引起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你慢慢来,”我说,“我知道这儿人满为患。”我试着略带讽刺地开了个玩笑,但无人欣赏,我被人无视了。过去几年间一直是这种情况。真高兴看到自己的风格得以保持。我坐到办公桌前,等待着征兵员完成手上的工作。
“你这是来还是走?”她问道,还是没有抬头看我。
“你说什么?”我问。
“来还是走,”她重复道,“是来签字表明参军意向呢,还是出发开始服役?”
“哦,我要出发。”
这句话终于引得她斜着眼睛,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瞥了我一眼。“你是约翰·佩里。”她说。
“没错。你怎么猜到的?”
她的目光又回到电脑上,“大多数想参军的人都会在生日那天来,尽管他们还有三十天才正式入伍。今天过生日的只有三个人。玛丽·瓦洛瑞已经打过电话,说她不来了。瞧你的模样又不像是辛希娅·史密斯。”“谢谢你这么说。”我说。“再加上你不是来报名表明参军意向的,”她接着说道,完全不理会我再次开的玩笑,“那你理所当然就是约翰·佩里了。”
“我有可能只是个孤零零的老头儿,到处游逛着想找个说话的人。”我说。
“那种人很少光顾这里。”她说,“他们一般都会被隔壁那些有魔鬼文身的小孩儿吓得不敢过来。”她终于推开键盘,将全部精力转移到我身上,“好了,咱们现在看看你的个人证件。”
“但你不是已经知道我是谁了吗?”我提醒她。
“咱们确认一下。”她说着,脸上看不见半丝微笑。每天应付多嘴多舌的老家伙显然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将自己的驾照、出生证明和身份证递过去。她接过去,伸手从办公桌上拿过一张掌纹笺插进电脑,从另一端滑到我面前。我掌心向下放在纸笺上,等待电脑完成扫描。她拿过掌纹笺,将我的身份证在电脑一侧划了一下,以核对掌纹信息。“你确实是约翰·佩里。”最后,她说。
“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对白上。”我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