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
品牌: 潘国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208068550/9787208068551
·条形码:97872080685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自编自拍自写,分为三个部分:“都市浪游篇”从“浪游文化之父”本雅明说起,构筑阅读城市的理论起点,漫谈城市空间和景观;“文化权力篇”以轻松的笔调分析了性与隐喻、集体记忆等包围我们生活的微观政治问题;“流行主义篇”解构年轻人文化、消费主义、流行符号,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潘国灵,香港作家、文化评论人,曾任中文大学宗教及文化系、新闻及传播学院兼职讲师、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部客席讲师等。著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2》、《城市学》(牛棚书奖2006候选书)、文集《爱琉璃》、《你看我看你》;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像》、《王家卫的映画世界》、《i城志》等。曾获青年文学奖冠军、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等;2006年获亚洲文化协会颁发一年期“利希慎基金奖助金”,赴纽约游学并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7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杰出青年艺术奖(文学艺术)”。
文章发表于大陆和港台媒体,曾担任多个文学及电影比赛评审,包括青年文学奖、全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 Awar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
编辑推荐为什么要读城?因为生之所在,长之于斯,活于其中。善变的城市,需要我们经常速读、细读或才深读。“文化游荡者”潘国灵,用脚步和手中的笔与相机带你品味香港这座灵动的城市。《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全书是一部鲜活的城市学,看我们看不见的城市。
“文化浪荡者”潘国灵近年来踏着细碎的脚步,游走于香港的大路小路,弯路直路,以迷失而又清醒、投入而又疏离的目光看着这座城市,更把晃动的城市众生相一一记录、沉淀,穿梭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目录
序 “迷城记”
壹 都市浪游篇
关于城市漂流、晃荡、空间、城市景观……
三写本雅明
本雅明之复兴
本雅明之忧郁
本雅明之悖论
解构地下铁
从时间转向空间
流行文化的地下铁想像
地铁作为艺术空间
尖东站行人隧道
概念篇:城市的地下空间
实践篇:行人的规范化宿命
高楼美学
港九分野
豪宅修辞美学
香港晓庐
湾仔作为城市微缩
铜锣湾日资百货的句号
朗豪坊效应
Sex & the City:一趟性景观之旅
两条庙街:一条地上,一条地下
卡拉OK空间论
屏幕之城HDTV as Cityscape
香港Loft文化空间
城市声音译码
贰 文化权力篇
关于性与隐喻、民族主义、生活政治……
妓女作为香港隐喻
西方殖民书写:白人眼里出苏丝
外来者眼光:交际花?俱乐部?蝴蝶-中国匣
后1997流动风景:香港悲情与励志
隐喻小典
SAES的集体记忆建构
无烟城市
便服文化的多种意义
从婴儿车到拐杖车
校园暴力“论述”
历史与民族主义
电视辩论
政治笑话文化
叁 流行主义篇
关于消费主义、年轻人文化、流行符号学……
Kidult:成人孩童化现象
潮流与惨绿:概谈香港青春电影
香港电影中的离岛
流行“神曲”
流行曲的后现代符号学
节庆生活日志
当姚明遇上巨无霸
“飘移”哲学
香港作为后乐园
创意城市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是一个方向感不好的人.很容易迷路。小学第一天上学便迷路,结果盲打误撞走到远处一间派出所找警察叔叔.等母亲来接。走入超级市场我会迷失,永远不会一击即中自己想买的东西,却不自觉地在货架之中徘徊。小时候在书店流连的经验也是如此,不会安于一格,却总在书柜丛中兜兜转转。
我不太懂星座,但我后来逐渐相信这是人马座的天性使然,在《新周刊》未提出“飘一代”的很多年前,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飘一代”了。朋友说我行走的身影像飘的,这当然不是指什么特异功能,而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涣散。即使不走路的时候,我也喜欢眈天望地,灵神出窍,简单说,就是非常“游魂”。
但另一方面,其实我也是高度集中的,在游魂的时候我总禁不住思索,时刻浸淫于一种反思和内心独白的氛围之中。日积月累.我已非常习惯于在晃荡与停驻之间、在抽离与投入之间做人,并对这种吊诡主义愈加着迷,以致成为我人生哲学及追求:随后加上的矛盾对立还有:悲观与理想主义之间、阳刚与阴柔之间、入世与遁世之间,以及作为香港人与非香港人之间。
文摘壹 都市浪游篇
三写本雅明
在马克思与现代化之十字路口中,本雅明也许迷失了,停了步,凝神观望。他看见了波德莱尔在街角,散落诗人光环的碎片。他又看见拾荒者,政治密谋家、波希米亚人、流浪汉,和乔装打扮的妓女。他给他们一个统称:城市游荡者。
其实他非始作俑者。正如现代性的警世定义:短暂的(transitory)、逃逸的(fugitive)、偶然的(contingent),其实是来自波德莱尔。但我们还是把这些归之于他。波德莱尔不会觉得被剽窃吧。本雅明本人说过:他心目中最伟大的书,就是由引言写成(“通过引用,所赋予的语境被破坏,产生绝不满足的无限的新语境”)。给他引了,就变成他的了,也算是写作的颠覆。
这可不是他的托词。他有收藏家的热情,最爱收藏的,我想是“引言”。难怪他爱把自己“反锁”于国家图书馆中,以图书馆的过去抗衡现在与未来。有时我会想,如果他当年取得教授资格,他是否就做不成一个城市游荡者呢?盖城市游荡者,非以双腿成全,而终究是精神的无所依归和永恒飘泊,一若“无用之人”,一若走入市场与妓女无异的文人。他认识了自己。
如果思想不能与生命扣连,就成了空泛之言。阅读本雅明,也阅读了自身一点什么。因此有了这“三写本雅明”。
本雅明之复兴
如果说2004年香港有一个“本雅明复兴”,我想是不为过的。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最为人熟悉的是他的都市浪游人(flaneur),此外,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翻译者的工作》、《论波德莱尔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都是几代文化论者必看的文章。在香港,一直是本雅明拥趸的学者,最为人所知的,民间有马国明,学院有阿巴斯(AckbarAbbas)。
2004年,李欧梵教授从哈佛荣休回港,在中大文化系开的首个研究班,研读的就是本雅明,特别是他的《拱廊街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李欧梵与本雅明也许相逢恨晚,记得他说写《上海摩登》时还没细读过本雅明,后来一看,竟有相似之处,他反复琢磨《拱廊街计划》,我想,这本书也登上他最爱之列了。他其中一本文集便命名为《都市漫游者》。2004年10月,第二届牛棚书展举办在即,以“李欧梵?一条街”做头炮,由大教授率领大队,由金钟太古广场行到铜锣湾时代广场,实践行街哲学。更重要的是,同年12月,香港出现首个本雅明国际研讨会“本雅明——亚洲对话”,由岭南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及歌德学院主办,研讨会云集来自德国、克罗地亚、北美及本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