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武回忆录(回忆录丛书)
分類: 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 高宗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079575/9787500079576
·条形码:978750007957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回忆录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抗战爆发后,《高宗武回忆录》作者高宗武接受蒋介石的指派,辞去外交部职务,在香港以日本问题研究所为掩护,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江精卫“和平运动”从事秘密外交活动,并追随汪精卫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高陶事件”发生后,外界一直希望从高宗武口中,了解到汪精卫“和平运动”的真相,虽只言片语,亦必弥足珍贵。但是他始终守口如瓶,对当时的经历避而不谈。
作者简介高宗武,1906年生。早年留学日本,抗战前期进入外交领域,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是当时国民政府里最年轻的高级外交官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宗武接受特殊任务,在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他在这段时间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汪精卫“和平运动”秘密奔走,并随汪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对“高陶事件”的真相,过去一直众说纷纭。这本回忆录是高宗武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题名为“深入虎穴”。在这部手稿中,他详细记述了自己从事对日外交的经历,并介绍分析了当时的日本政局。但书稿封藏六十多年未获出版。此次《高宗武回忆录》在海内外首度公开出版,将有助于澄清“高陶事件”的真相。
编辑推荐《高宗武回忆录》是他离开香港赴美国定居后,在1944年8月完成的英文手稿。但是书稿完成后,他很快放弃了出版意愿,以致许多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不知道有这部书稿存在。直到2005年6月底,这本回忆录的手稿才被意外发现,由陶恒生先生译成中文,并对相关史实做了详细的考订和注释。
目录
代序 从政七年如咯血
译序
前 言
第一章 代表中国政府
第二章 汪精卫飞往河内
第三章 代表汪精卫
第四章 随汪精卫往东京
第五章 偷来的密约
第六章 傀儡付出代价
第七章 “少壮军人”的心态
第八章 东条的崛起:第一阶段
第九章 东条的崛起:第二阶段
第十章 东条的崛起:第三阶段
第十一章 东条在鞍上
第十二章 双鞍马:小矶与米内
第十三章 老虎朝西看
第十四章 在亚洲的野心
第十五章 日本的前途
译者后记
附 录
主要参考数据
索 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高宗武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早年留学日本,归国不久即从政,受当道赏识,扶摇直上,别有一番怀抱;然而,处斯乱世,国力未充,内外交迫,受其掣肘,事功有限,后更成为大人物政争中信手调遣的一粒棋子,其命运殊为可叹也。不过,既为小人物,则又有一好处,就是见势不妙,船小好掉头,趋避逃遁,茫如风影,远离人们的视线,我们不打扰他,他更不想打扰我们。即使世道人心,一落千丈,言人人殊,也无动于衷,一副倦鸟归山、英雄失路的样子。高宗武就是这样一个人,三十岁之前,红极一时;之后,则躲得远远的,若复隔世,悄无声息活到了九十岁。当然,
文摘“日本绝对没有意图”,板垣不管我的问题,回答说:“把中国变成满洲国第二。日本政策的核心是要提升亚洲国家地位,到和西方国家绝对平等。简单地说,我们的目的在欧洲和美国,不在中国。日本在精神上绝对平等对待中国。我希望中国与我们合作,共同对抗苏联,与我们经济合作,参加我们共同制裁英美的经济侵略。”他最后下结论说:“如果中国与日本共同捍卫亚洲。那将是最理想的。”
与许多我曾经谈过话的日本人一样,板垣完全忽略他说词中的历史事实和真相。他好像完全没有料到我有日本在中国活动的一手资讯。他可能和一些第一次来到东方的无知西方人谈过话。这显现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将领的心态的可怕。东条后来可能更有权力,但他的心态并无不同。
经过了多次这种经验,我得到结论,说这种论调的日本人并非有意说谎,而是他们实际上相信这种谎言。.我见到的第二个人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我选择多田,而不是参谋总长闲院亲王(译按:载仁),是因为后者有名无实,只因他是日皇的叔叔。由皇帝的叔叔担任参谋总长,在人民眼中更有地位,也有更多的权威。
多田将军与板垣明显不同。在日本人里边,多田算高的,身材瘦削,而板垣则身体结实,中等个子。多田有一张长长的学者型的面孔,说话流畅,逻辑性比板垣强。
多田表示他同情中国,一个被他和他的同僚抢夺蹂躏的中国。他当然没有承认这一点。听到过他在华北的蛮横行为,我很惊奇他有理的谈吐和斯文的外表。他说:“中日战争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真是远东的悲剧。”他甚至承认战争的开头日本不是没有责任的。
后记一、脱离上海揭露密约
(一)离沪前后
1940年1月高宗武离沪赴港前后的经过,与另一当事人陶希圣20多年后写的虽然基本一致,然仍存在一些差异(如日期、船名、对谈等)。后者或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致。现在乘此机会加以比较订正,以下是高陶离沪前后细节的异同之处。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
[民国]29年1月1日,我抱病往愚园路,沿家拜
年。璧君主张我在“要纲”上补签。汪以为此刻不必勉
强我补签,要等我病愈再补。
我到佛海住宅拜年,稍坐即告辞。出门时佛海说:
“你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