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
分類: 图书,医学,基础理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品牌: 王一方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8715/9787563378715
·条形码:978756337871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作者简介王一方,1986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资深医学编辑(编审),现供职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著有《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等专著。论文、评论散见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台湾)、《读书》、《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报刊。近年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受到广泛欢迎,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作医学人文与健康传播讲座。
媒体推荐因为我亲身的经历,我的耳闻目睹,都早已使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医学人文)的迫切性。事实上,不仅我如此,医疗腐败的现状也早已激起了普遍的社会不满。要使情况有真正的改观,就必须唤起社会上的强势集团、医学界的权威人士、有影响的公众人物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变革的自觉的社会压力。
——周国平
我偶然读到一篇题为“当代医学的挑剔者”的文章(作者王一方),其中提到一位名叫图姆斯的哲学家,以其自身罹病的经验,写了一本书《病患的意义》。文中介绍的图姆斯对现代医学的“挑剔”,真是准确又简洁地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
——史铁生
中医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而是“如科学”……“如科学”是一个境界,是一个包含中国智慧的“类知识”,是在科学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科学讲求普遍性的规律,中医则是历史经验,是地方性知识,它不是普遍性知识。
——王一方
编辑推荐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著名文学家史铁生联袂推荐!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在中国医学中最集中的思想成果!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
目录
序言:医学与人文关怀
自序:追求医学自身的生命感
导言:医学为什么不是科学?
疾病的启悟
疾病是人生的课堂
我们为什么不能热爱疼痛?
“大夫,你只是观察,而我在体验”
撒拉纳克湖畔的铭文
萨斯会改变人类的疾病谱吗?
中医的前世今生
叩问“命门”
“仁术”是靠不住的
由臆达悟
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
中国医学如何诉说历史?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拷打
潜入思想的深井
走不出的“中国式套箱”
另一条迷途
现代医学的精神贫困
当代医学的精神激变
失落的母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疾病观?
离床医学的诞生
现代医学这一百年
医学与人性温度
文学的歧路与医学中的镜像
打起灯笼找证据
谁有资格质疑还原论?
被理解和误解的“进化”
刺猬与狐狸
柳叶刀的诱惑
苏珊·桑塔格的洞识
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
医学的人文表情
医学职业生活的镜与灯
病人的脸
闯入者
维纳斯的忧伤
达·芬奇的杂学与融通
蒙娜丽莎的“病情”越来越重
文化画布与医学风景
美国医学的玫瑰色
一位生物学家的搬家史及其学术扩张史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胡闹”的意义
跋一:呼唤人的医学
跋二:“穿白大褂的来了!”
……[看更多目录]
序言医学与人文关怀
一方先生的职业是出版和办报,可是,多年来,他对医学人文这个话题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作为出版人,他策划了医学人文系列丛书《柳叶刀译丛》,把西方正在兴起的医学人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引入了中国。与此同时,他组织了围绕这一话题的系列对话,自己写作了若干相关文章,结集为《医学是科学吗?》一书。对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我的心情已不止是赞赏,而更是感激。
我之所以感激,是因为我亲身的经历,我的耳闻目睹,都早已使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事实上,不仅我如此,医疗腐败的现状也早已激起了普遍的社会不满。但是,迄今为止,这种不满的表达仍只限于受害者的自发投诉和媒体上的零星揭露,显得十分软弱。要使情况有真正的改观,就必须唤起社会上的强势集团、医学界的权威人士、有影响的公众人物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变革的自觉的社会压力。在一定意义上,王一方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文摘疾病的启悟
疾病是人生的课堂
蒙田随笔与医学人文关怀
王一方蒙田(M0ntaigne,1533-1592),一个中国读者熟悉的名字。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那充满隽智却又冗长的《随笔集》似乎专供娴雅之士们消受,终日劳碌如工匠的医学圈中人士鲜有人通览(除非逃出医学遁人文学殿堂的“叛徒”,无论西洋东海,弃医从文者为数不少)。不过仍有一批颈上挂着听诊器,腋下挟着一本《蒙田随笔》的白衣客,譬如以《最年轻的科学》、《细胞生命的礼赞》闻名的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他平生最喜欢两位文坛大师的文字,一位是蒙田,另一位是莫里哀。托马斯有个习惯,每读到佳胜处就在那一页折一个角,连续八年的反复阅读,书的一大半都被折了角,书墩在案头上,成了两倍厚。而对于未折角的部分(如雷蒙·塞邦赞)又吸引他写了一则长长的随感,篇名就叫《常读常新话蒙田》。这大概是我读到的唯一一篇由职业医生写的谈蒙田的文字。闭上眼睛想想,托马斯又何尝只是目啖蒙田的文字,分明在追慕蒙田的禀性.崇尚怀疑,信笔抒臆,问一些古怪的问题,写一手优雅的随笔,而且并未误了主业。医生做到这个份上,职业上成就辉煌,外加才识情趣,文采飞扬,实在是一种境界。
如果说蒙田无止境的怀疑是一支利剑,那就少不了要舞向医学。不必为蒙田披上什么百科全书式大师的外衣,就知识与修养而言,蒙田基本上是一个医学的门外汉,尽管他常常以医生的口吻谈话,但他是一位病人,一位有丰富内心体验的病人,一位怀疑一切既成的解释与成规的思想者,所以他对医学的反思是有辉光的,也是有慧根的,正因为他的叙述与评论是非职业的,因而也不会因医学知识400年来的更新而失去意义。
聂精保1578年,蒙田《随笔集》第一卷即将竣笔,此时他首次发作了肾结石症,其后反复发作剧烈的肾绞痛,尿血等症状使他一次次陷入极度的躯体痛苦、心理矛盾与幻象丛生之中,也给他的人生涂上一层厚厚的忧愤色彩,可以说他随笔中透出的特殊敏锐与冷峻姿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疾病的体验。从第二卷开始由这种体验出发谈人生彻悟的篇幅也相应地增加了,第一卷中只是以文献中的个别医患例证来作比喻、调侃。叙述起来也显得轻松,分明是在叩问历史、叩问理性,而不是在叩问自我、叩问家世。从第二卷开始,明显的变化不仅只是说病谈医的篇幅加大了,而且还有大段大段的个人病患经历与体验的倾诉,以至于其后的评论家批评他过分的自怜,譬如对家庭病史的追溯。蒙田的结石症
……[看更多书摘]
后记呼唤人的医学
说说王一方的“私”心“杂”念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患病后无助地赶往医院,几个小时身心俱疲地排队挂号候诊后,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医生例行公事的冰冷提问和检查。“医术仁术”,然而,现代化的医院设施常与令人心寒的职业冷漠形成巨大反差。
“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王一方相信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学后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人道因素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张扬,于是出现了失衡,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的医学院校教育也在越来越追求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对于中国的医学人文传统以及西方医学中源于古典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普爱精神都比较隔膜,掌握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例如在医学课程中开设讨论课,就莫里哀戏剧中的某个医生形象或蒙田随笔中的“无医自处”观点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医学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关注隐藏在医术之后的文化、伦理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