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
分類: 图书,计算机与互联网,综合,
品牌: 卢家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2217598/9787802217591
·条形码:978780221759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可以作为审计人员开展金融计算机审计的学习指南。《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介绍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初学者来说,可以按照《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介绍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来一步步深入,先通过学习五大业务循环的业务分析,掌握商业银行计算机环境下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和主要风险点,然后按照《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介绍的数据建模和业务建模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对有较高计算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来说,可以直接参考各个审计模块的审计思路对标准化后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并且还可以借鉴审计思路,根据商业银行的数据特点开发出新的审计模块。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概述
第一节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创新方法——模型法
第二章 计算机审计模型的总体框架
第一节 计算机审计建模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计算机审计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计算机审计模型的总体结构
第四节 计算机审计模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 存款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第四章 贷款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上)——对公贷款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第五章 贷款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下)——个人贷款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第六章 系统内往来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第七章 中间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第八章 其他业务循环的模型设计
第一节 业务分析
第二节 数据建模
第三节 业务建模
第四节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时下,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任务繁重,思之若绪。一天,武汉特派办的同事卢兄突然送来《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研究》一书,索序。愕然,而后欣喜。愕然,是因为无心理准备。欣喜,是因为计算机审计实践之成果已随风潜入,润泽大地。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数年前,计算机审计领域如同初始混沌,蛮荒疏寂,偶有探索者,亦寥若晨星,孑然独行。
想来,国之习俗,优劣相伴,良莠相间。诸种令人不乐之传统中,轻视实践与技术是其比较显著者,所以儒学盛而墨学衰。著名古人中,思想者多,实践者少。思想家们善于哲思,大谈仁义、道德、礼乐、天道、太极、阴阳、天人合一,然而,大多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轻视实践,蔑视劳作,将技能视之为雕虫小技。偶有重视实践与技术者,要么其学说未能成为主流,要么其本身位卑或无名。
悲哉,思想昭彰,实践未能相随,通宇宙之理,藏技艺于坊。忽一日,西边来了鹰鼻色目人,驾乘金属之物,擎民主与科学大旗,所到之处,经学理学暗淡,旌旗旌表偃息,科技成为制胜法宝。
哀哉,现代时势明朗,传统思维未改,高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张科学发展是唯一可行之路,然而触及落实却依然困障重重。
大木为桌,细木为桷。思想者,指导与框架之用,技能者,生存与操作之用,本无孰大孰小之别,亦无孰重孰轻之分。之于国家审计,桌之大木已立,桷之细木不见,方针政策已定,技术方法何在。
当今世风,些许浮躁,秀者多,实者少,基础性工作则鲜有真关注。方针政策烂熟于口,实务操作茫然于手。技术方法研究苦且成绩不显,感兴趣者反被视为弱智,常被不能为之之人所嘲弄。
文摘插图:
后记历经3年研究开发的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终于付梓了。回想3年多的研究开发历程,感慨与收获颇多。
该书能成功出版发行,首先得益于卢家辉特派员的高度重视和亲力亲为。卢特派员亲自担任研究开发小组组长,提出审计模型的总体构想和具体要求,并从多个处室抽调彭建平、文华宜、张海燕、叶俊凯、吴陵涌、袁志刚、黄国桥、郭益国同志组成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模型开发研究小组,统筹安排工作和研究。本模型先是以农行数据为基础,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开发,审计模型已初具雏形,并向审计署计算机中心及分管署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好评。但第二年在中国银行的审计中,运用该模型时遇到了数据结构及数据标准化不一致的问题,一度使审计模型的开发和使用陷入困境。在卢家辉特派员的直接指挥下,研究小组排除困难,迎难而上,将审计模型的开发研究向前推进,并于2006年将审计模型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审计》上连续6期刊载,收到了较好的反响。为促进审计模型的开发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卢特派员适时提出了在条件成熟时将研究成果公开出版,以便审计系统能共享研究成果,从而推动全国金融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其次要感谢参与审计模型研究的全体人员。为了增强审计模型的实用性,我们采用“边审计、边研究,研究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来,从事模型研究的人员非常辛苦,经常是白天思考如何审计,通过计算机审计发现线索后如何突破,晚上则要查阅资料、总结归纳、编写审计模型。现在计算机审计处主持工作的张海燕,她不仅构建了审计模型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设计思路,创新性地提出了数据标准化和审计数据分类,而且在研究成员提交初稿的基础上,对各章的数据标准表、模型结构图、文字和程序语句又作了大量的修改和核对,最后完成总纂;叶俊凯、吴陵涌、袁志刚、黄国桥、郭益国等一批优秀的金融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把审计思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分析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模型的开发和完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此,称本书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