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第3版)(万卷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译丛)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
品牌: 埃文·塞德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2446792/9787562446798
·条形码:9787562446798
·包装版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万卷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如果您意欲用访谈方法着手研究王作,或者曾经使用过此种方法,阅读《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将使您在以下问题上获益:
使用访谈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以叙述作为理解方式的可能性。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以及通过流程对研究者加以引导的简易而有效的办法。
蠢研究流程中应避免的陷阱,以及如何建立与访谈对象的交流渠道、如何联系和筛选受访者。
蕾知情同意书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度审查委员会(IRB)发挥作用的方式。
聆听和提问的方法。
研究参与者融洽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平等性在访谈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管理、利用和分享从深度访谈中所获得的数据。
作者简介埃文·塞德曼,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质性研究方法与高中教师教育领域的教授。著有《马萨诸塞大学的奥斯瓦德。蒂波与早期宣言》(2002),《成为中学教师的职业指南》(1999)、《教师的语言》(1985),发表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万卷方法是重庆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7月以来陆续出版的一套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的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40个品种。
“万卷方法”的理想
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
“万卷方法”的受众
·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
·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
·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人员。
·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目录
导 言
第1章 为什么进行访谈
访谈的目的
访谈:“特定的方法”还是“普通的方法”
为什么不访谈
结论
第2章 深度的现象学访谈结构
三轮访谈序列
遵循结构
访谈的长度
访谈的间隔
结构和流程的替代方案
谁的意义?效度和信度
亲历过程
第3章 研究计划书:从想法到文本再到行动
作为程式的研究计划书
研究任务约定
从想法到语言
还应当做什么
研究计划书的框架问题
原理
处理材料
测试你的设计
结论
第4章 建立接触、联系渠道并筛选受访者
便捷渠道的危害性
通过正式的“守门人(gatekeepers)”的渠道
非正式的“守门人”
接触方式和层级
进行联系
亲自联系、访问
建立受访者信息库
一些逻辑性考量因素
筛选受访者
筛选过程中必须避开的陷阱
多少受访者才是足够的
第5章 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知情同意书
贝尔蒙报告
地方性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立
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八个主要部分
做什么、多久、怎么做、什么结果、为谁做
风险、不适及损伤
受访者的权利
可能的收益
记录的保密性
结果发布
关于儿童的特殊条件
联系信息及知情同意书副本
确认研究伦理调查委员会审查过程和知情同意的复杂性
第6章 技巧不代表一切,但它居于重要地位
少说、多听
跟随受访者所讲的内容
多听,少讲,并提出真正的问题
跟随,不要打断
两种特别喜欢的方式
要求受访者重构,而不是回忆
聚集受访者注意力,并询问具体细节
访谈时不因个人变化而起伏不定
限制你自己的互动
探究笑声
顺从你的直觉
谨慎地运用访谈提纲
容忍沉默
结论
第7章 访谈是一种关系
访谈是一种“我-你”关系
融洽的关系
社会群体认同与访谈关系
区分隐私、个人经历和公众经历
避免建立治疗性(或矫正性)关系
互惠
平等
第8章 分析、解释以及分享访谈材料
管理数据
将访谈和分析分开:访谈间隔中应当做什么
对访谈进行录音
转录访谈录音
研究、简化和分析文本
分享访谈信息:概要和主题
确立、分析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解释材料
附录:两份概要
南达——一个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的幸存者
贝蒂——长期日间保育员
参考文献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万卷方法总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质性研究可以被认为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它具有探索社会现象、对意义进行阐释,以及发掘总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质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的领域,被运用到与“精神科学”有关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护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它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一种研究传统,受到很多不同的社会思潮、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近年来,质性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和探讨,但迄今为止很多问题仍在探索和争议之中。
文摘第1章 为什么进行访谈
我之所以进行访谈,是因为我对其他人的故事很感兴趣:简单地说,听故事是理解、认知的一种方式。故事一词,源于希腊词histor,意思是指“智慧”而“博学”的人(Watkins,1985,P.74)。讲述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人们在讲述故事时,他们从意识流中挑选自己经历的细节。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每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开端、过程和结尾组成(Buth—cher,1902)。为了详细叙述自己经历的开端、过程和结尾,人们必须反思自己的经历。正是对经历的细节的筛选、回忆、整理,以及赋予其以意义,让讲述故事成为一种意义生成的过程(Schutz,1967,PP.12,50)。
人们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时,所使用的每一个词都是其意识的缩影(Vygotsky,1987,PP.236—237)。个人意识开启了理解极为复杂的社会和教育问题之门,因为社会和教育问题是从人们具体的经历中抽象出来的。杜波依斯对此深有感知,他曾写道,“当我通过我最为了解的人的生活来诠释生命本质和种族问题的重要性时,我似乎知道它们的内在含义。”(Wide—man,1990,P.xiv)
尽管人类学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对人们的故事颇感兴趣,并以此作为理解文化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尚未被广泛接受。多年来,试图将教育学发展成为大学中众所推崇学科的学者指出,教育学可以成为一门科学(Bailyn,1963)。他们敦促教育界的同事们,参照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科的研究范式来设计自己的研究模式。
20世纪70年代,针对实验、定量和行为主义者在教育研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引发了一场抵制反击风潮(Gage,1989)。批评抨击力度很大,这也反映出当时对实验主义权威的普遍抵制倾向(Gitlin,1987,第四章)。此后,教育研究被一分为二,形成两个不断交锋的阵营:定性派与定量派。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正当高等教育经费下滑时,两大阵营之间的争论却愈演愈烈,辩论也越发走向极端(Gage,1989)。然而,研究立场性的争论实际上受到认识论差异的影响。每类方法所包含的关于事实的性质、认知者和被认知者之间的关系、客观性概率、普适性概率等方面的根本假设是互不相同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为了理解这些假设方面的根本差异,我推荐您阅读詹姆斯(James,1947)、林肯和古巴(Lincoln&Guba,1985,第1章)、曼恩赫尔(Mannhein,1975)和波兰伊(Polanyi,1958)的相关著作和文章。
对于有兴趣将访谈作为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两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