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品牌: 杨浩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9511682/9787509511688
·条形码:978750951168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作者有在印度经商的经历,有对印度社会、文化和经济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印度和中国主流文化中的哪些不同导致其国民行为的不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和印度产生?中国为什么制造业异军突起,而印度却是软件业遥遥领先?印度能在哪些方面超越中国?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应该彼此学习对方的哪些优点?问题和答案都令人深思。书中对印度特有的一些社会现象的阐释有趣且合理。为什么印度人能够“以苦为乐”?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忍受狭小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印度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马克思评价印度没有历史?中国的“君子”鄙视乞讨,印度的著名人物为什么却乐于乞讨?美国会成为印度的一个种姓吗?问题和答案同样突显了作者的睿智和洞察力。
作者简介杨浩勇,河南禹州人,经济学博士。1999-2002年作为许昌丰泰发制品贸易部经理常驻印度。200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商务问题。
媒体推荐上帝是公平的。他让中国人勤劳务实。却同时让我们缺少了进行形而上思考的能力;他让印度人欣赏多样性,却同时让他们倾向于裹足不前。多样性既是印度的骄傲,同时也是印度前进的羁绊。这在印度民主的运转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姚洋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的成就和困难,就像中国的成就和困难,都是规模巨大、引人注目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印度的弱项,往往就是中国的强项,比如在道路、桥梁.厂房等基础建设上,在外国直接投资额.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初等教育.识字率、政府扶贫.婴儿存活率这些方面;而中国的弱项,又往往是印度的强项,比如在表达自由.文化多元、高等教育品质、软件设计、金融市场.服务业这些领域里。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印度能超越中国吗》总体而言,当代中国人对于印度这个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众多人口、高速的经济增长且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威胁的邻国几乎是漠视的态度。《印度能超越中国吗》立足于中印两国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度阐释了中印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给读者开启了一扇正视印度并反思中国发展的窗口。
目录
第一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
第一章 “形”似而“神”离的中国和印度
“形”似的两个大国
“神”离的25亿人口
中国的“物质第一”和印度的“精神第一”
第二章 种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劳动分工
热闹的“高种姓”宗教仪式
中国的“礼义分工”和印度的“神灵分工”
中印古代社会分工的维护方式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种姓制度:神和世俗社会的梯子
种姓制度和经济基础
第三章 巨人间的交流与碰撞
班超的一千人如何战胜六万人?
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唐太宗的“借兵罚罪”
汉武帝的犀牛来自哪里?
汉末以来的中印水路贸易
阿育王柱和中国石狮
感受中国文物:明代郑和与狮子国的一场战争
感受华裔印度人
感受中印饮食文化交流
第四章 李约瑟之谜
美中印三国不同的度量衡工具
中国和印度何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排名第一和第二?
西方人眼中的中印衰落
英国人为什么没有帮助印度强盛?
中国对农业文明的“路径依赖”
第五章 “非暴力”独立方式和独立后经济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文化解读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甘地给蒋介石“抗日”支的什么招?
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和狱中的“国大党共识”
道义上的“不结盟”和经济上的“实用主义”
第六章 领先一步的中国,落后十年的印度
站错了队的印度
中国的“出口导向”与印度的“进口替代”
中国“大制造”VS印度“小制造”
印度的黑色经济
第七章 夺目的第一和最好的第二
20世纪90年代中、印经济结构的突变
制度变迁:领跑的中国制造
龙象共舞
第二部分当代的中国和印度
第八章 依照“神时”的经济运转
印度没有历史?
“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详“知”而缓“行”的印度企业
没有时间压力的印度企业
第九章 “流浪文化”和“苦行主义者”的经济效率
“流浪”与“苦行”文化
“内省”思维与印度人的空间感
“苦行式”的生产方式
第十章 神的“卫生”、“两性”和“教育”观——印度的社会人文发展
圣洁与卫生
没有厕所的乡村
城市里的贫民
印度的“半边天”
第十一章 印度联邦:神的政治经济学
世俗社会的兴起
沙雕巨人
语言邦:甜言蜜语“泰卢固”
印度式民主和“个人主义”
世俗社会的衰落与主流文化的复兴
联邦革命与印度经济
第十二章 从“话语巨人”到“实力巨人”
舌头是最厉害的武器
理想与现实
道理与实力
印度如何看待被西方人称道的民主?
美国推手
印度目标
美国会成为印度的一个种姓吗?
月船一号
第十三章 谁铲平了世界:印度服务
巨象和孔雀
龙象之争
美国和印度的“新经济”
中印主流文化与产业选择
第四章 多样性PK统一性
印度的“1+1=2”和中国的“1+12”
大一统和小而全
看得见的手
品牌化之路
互相拆台与搭台
可怕的未来:中美印经济在一个平台上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财富吗?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前,经济学家将目光锁定在有形的土地和金银之上。
20世纪早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改变了这种分析思路。凯恩斯改变了分析方法,将建立在人类心理基础上的“边际需求递减”规律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这种建立在人类心理基础上的分析方法仍是现代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则直接将其经济学名著定名为《人类行为》。米塞斯这样定义经济学:“它是一种科学,研究如何运用手段达成既定的目的。它并不是讨论有形的事物;它
文摘种姓制度的婚姻限制除了宗教的影响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高种姓阶层对自身经济利益的维护。从经济角度来看,印度金字塔一样的社会分层明显,贫富差距巨大,少数人占有了社会大部分资源,限制高低种姓之间婚姻有利于稳固印度社会既有的利益结构。
种姓制度:神和世俗社会的梯子
印度工商领袖之间喜欢相互评价,古普塔公司董事长古普塔经常对我说:“洛维公司现在非常富有,我要努力,不然要落后了。”阿丘博公司董事长拉吉和我提起印度客户凯凯时,眼中显露出羡慕的目光。他告诉我:“杨先生,凯凯去年出口总值超过了3000万美元,他现在非常富有,我怎么做才能和他一样呢?”印度工商界精英总把同行业中最有能力的人树立为榜样,而这些工商界领袖全是印度教教徒。按照印度教教义,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非本质的,唯有“梵”这个宇宙绝对精神才是最高的实在。“梵”是第一性的、真实的;而世俗社会的一切(包括钱财)都是虚幻,是不真实的,不应该是教徒追求的,但为什么这些教徒却热衷于追求世俗社会的财富呢?
在印度笈多王朝之前,祭祀仪式是整个印度教活动的中心,祭祀仪式由婆罗门单独把持,婆罗门僧侣阶层享有对宗教法典文献《吠陀》的解释权力,即使刹帝利种姓的国王和武士也不能干涉。笈多王朝时期,对神的直接崇拜取代祭祀仪式,成为印度教崇拜的中心,神的一元化概念得到强化,信徒开始直接崇拜毗湿奴神或者湿婆神,普通民众认为通过直接的虔诚(bhakti,巴克提)信仰就可以获得神的恩赐。印度当时的这种情况非常类似欧洲的基督教新教改革,新教主张摆脱教皇和教阶制度的控制,直接信仰上帝。婆罗门祭祀面临着失去对世俗社会精神生活控制的危险。
婆罗门为了统一神权和世俗权力,在笈多王朝时期进行了革新,承认了人的本能需求,主要是经济上的追求和人自身的感性需求。从宗教理论上承认人生目标有四个:遵守宗教和社会法则(大法,Dharma)、追求经济福利(实利,Arthe)、享受欢娱快乐(爱欲,Kama)以及获得灵魂的拯救(解脱,Moksha)。前三种人生目标只是中间目标,是获得“解脱”这种最终目标的途径。同时,改革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建构了社会稳定的基本规则,将婆罗门教倡导的宗教法则(“羯摩”(Karma)理论)和社会法则(“达摩”(Dharma,法))结合起来;只有按照婆罗门的解释,“正确”地实行以上的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法则,才能最终达到“梵我不二”,获得“解脱”。如果违背了正确的法则,就不能得到“解脱”。
婆
……[看更多书摘]
后记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努力,终于可以撰写最后一页了。
作为一本探讨印度的书,我想秉承印度的精神,追求书中每一段细节的完美;作为一本中国人写的书,我想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努力从整体上掌控方向。在对比和自我思考中,在浏览和回忆中,在斗争和放弃中,终于可以写下最后一个字了。结束的一瞬间,我感到了一种解脱,这种解脱是我的精神思想转变为文字后的喜悦。
也许这本书对读者来讲是“丑”的,那就以泰戈尔的诗句来释怀吧——丑是不完整的美。
书的完成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感谢妻子和父母的支持;感谢为我提供照片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