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弄堂建业里(精)
分類: 图书,建筑,综合,
品牌: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1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7068488
·条形码:978780706848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老弄堂建业里(精)》以建业里建筑为叙述主干,对建筑历史沿革、人文资料、图档信息、现场单体测绘、总平面复测以及从外至内的细部装饰等建筑特点进行全面地调研,同时结合诸如大中里等上海里弄的相关调研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在上海,能够让大多数人都叫得上名的里弄,也许不多,也许又太多了:斯文里、尚贤坊、步高里、四明别墅……建业里也许不是最有名的,但至少大部分老上海都知道。建业里名称响亮的原因不仅仅是名称的特殊性,也许更多是因为这片里弄的规模,也因为它列入了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而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中,里弄建筑又是相当少的。
编辑推荐《老弄堂建业里(精)》以建业里建筑为叙述主干,对建筑历史沿革、人文资料、图档信息、现场单体测绘、总平面复测以及从外至内的细部装饰等建筑特点进行全面地调研,同时结合诸如大中里等上海里弄的相关调研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铺底:里弄作为城市的背景
第二章 一与多:里弄的不变与万变
第一节 里弄的变迁
第二节 建业里的东、中、西弄
第三节 多样的营造商与房地产业主
第四节 多样的商业:外铺内里
第五节 多变的单元组合与高宽比
第六节 不变的空间层次和伦理特征
第三章 色彩:里弄的灵动与生机
第一节 里弄之名
第二节 弄口与过街楼
第三节 门窗
第四节 外墙
第五节 晒台和阳台
第六节 结构、构造特征
后记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其所具有的混杂了本土与殖民、历史与现代的形形色色的东西的特征,使得上海真真切切地成为一座“四不象”的城市。
这样的描述其实不单单是针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作为上海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里弄,自然也是很混杂,很本土,很殖民,同时又是很现代的,人们在城市的其他方面所见,同样也能在上海里弄中见到。上海里弄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本身所承载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对里弄建筑和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
里弄随着上海这个“四不象”向前走的同时,不断地被改造、被替换,甚至被消灭,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上海人唏嘘感叹的重要事实。里弄作为大量上海百姓居住、生活的一种曾经是最大量的住宅形式,对其一切的保护、改造和变迁均与人们息息相关。
里弄的不断消失,己然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发现承载了太多儿时记忆的场所飞速消失的时候,我们不能作壁上观,多多少少,我们需要努力为城市的变迁保留下一点记忆。
里弄住宅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百姓聚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因为具有高密度、用地经济、生活方便、邻里交往亲近等特点,所以成为广大群众居住的取向,形成与北京的胡同相类似的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好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使传统的优秀的上海城市文化重振雄风。因此,在城市发展改造的过程中,对具有历史性或典型特点的里弄住宅,采取保留维护的对策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正在规划开发中的建业里,是1930年代上海里弄住宅的代表,由法国建筑师设计,该里弄住宅规模大、功能齐全,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征。因历史的变迁,原独户居住改成了多户合居,搭建改建使原建筑平面功能混乱,影响了房屋质量,损坏了历史风貌。根据保护原则,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应尽可能按原貌恢复,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现出来。
在上海,能够让大多数人都叫得上名的里弄,也许不多,也许又太多了:斯文里、尚贤坊、步高里、四明别墅……建业里也许不是最有名的,但至少大部分老上海都知道。建业里名称响亮的原因不仅仅是名称的特殊性,也许更多是因为这片里弄的规模,也因为它列入了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而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中,里弄建筑又是相当少的。对建业里的保护,或者说保护性改造,各种消息也流传了很多年。
文摘插图:
后记“周览沪边四郊,则可见前所荒凉之废地,咸见洋楼高耸,如春苗之茁起。……大多数华人家族,均联袂居住其间,欣欣然现得意之色。此辈华人家庭,当其由旧式住房迁至新式住房之时,莫不欢悦相告,喜形于色。此后除非重大变故,或家况惨落外,决不愿再迁入旧式住房,殆无疑义。……以是可知洋式房屋,实有甚大之吸引力。”这段引自1931年《时事新报》的文字,在正文中已经引用过了。倒不是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只是以该段文字反观今天的上海住宅开发进程,令人颇为感叹。
人对住宅的需求是最为根本的,里弄作为上海的一种底色,一种大量性的住宅形式,其存在无疑在上海的历史抹上了厚重的一笔。今天的大量性住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也无论多层、高层,竟缺乏了里弄这一东西方文化碰撞、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性住宅所具有的厚重感。虽然仍然不失丰富,但在传统的延续上,却很少有有力的、令整个社会群体刻骨铭心的东西。
所谓的新与旧,总是一直并存的,没有旧,何来新。旧有的、过去的东西,却在种种方面令人在细细品味中发一句“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并非是学究性的考古观、或是庸俗化了的“古为今用”、亦非对历史的感性沉迷所能涵盖的。也许其间的滋味很复杂,犹如一杯好茶,除了品其清、其香、其醇、其厚外,还有品茶这一过程、这一仪式本身给人带来的乐趣吧。
我们把对建业里以及上海里弄的浅薄认识,化作本书,期望有更多对历史感兴趣、对上海里弄感兴趣、对建筑感兴趣的人士,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所想得到的。正如章总在成书前一再嘱咐的,“做铺路性的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化作为后来者铺设道路中的小小基石吧。
在后记中表达对辛勤努力者的感谢,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惯例了。本书的编写完全基于实际项目的调查、测绘报告,因此,若没有克服恶劣天气条件、动迁后杂乱现场条件的测绘的辛劳,若没有仔细认真的、精确到毫米的细部绘制,若没有文字收集、整理,若没有平时对里弄住宅实地踏勘的大量积累,若没有章总“做铺路性工作”的精神支持,实在是难以想象能在公司承接大量项目的同时,在短时间内将本书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本项目的公司同仁对本书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强调个体的想法都早融于整个团体中,感谢某某某的说法,在此我们更愿意用简单的寥寥几字来代替——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