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国民党高级战俘团真相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 夏继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页码:3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3423390/9787503423390
·条形码:978750342339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国共大决战的硝烟敖尽,上千国民党高级将官,杜聿明、王耀武、李仙洲、王泽浚、刘镇湘、李以勖、庞镜塘……成为共产党的阶下囚……
作者历时多年,走访众多的当事人,翻阅尘封几十年的旧档案,生动反映这些一度手握重兵、不可一世的“党国”大将被俘的瞬间百态,解密在国民党高级战俘团的关押真相。
作者简介夏继诚,浙江诸暨人,军旅作家,南京军区政治部研究室原研究员。长期从事军史研究等工作。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争取西北军联络工作史》的编写工作。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华东战场最高机密》、《将军在黎明前死去》、《打入蒋介石侍从室》、《日寇宪兵队里的新四军四○○反间谍小组纪实》、《反戈》、《喋血》等。现为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铁军》杂志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推荐60年尘封往事,备述共产党人攻心大智慧,解密国民党高级战俘团真相。
目录
前言
杜聿明:从头等战犯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
王耀武:高俘团中职务最高、学习态度最好
李仙洲:“毒草”影片《逆风千里》取材于他们的大转移
区寿年:“快快送我到你们粟司令那里去,我和他是朋友。”
文强:“我是上尉书记官李明”
牟中珩:和孙良诚、王耀武等三个山东省政府主席相会在高俘团
聂松溪:济南城破后躲藏在门缝后向外张望了三天
李九思:在高俘团里戒了毒
王泽浚:和父亲王缵绪的人生结局缘何大相径庭?
晏子风:被俘后奉周恩来之命到武汉策反
马励武:“你们早给我一封信,我便过来了。”
周毓英:向陶勇深深一鞠躬,双手呈上一只名贵的戒指
段霖茂:玩弄韬晦之计,潜逃时还“拐”走了一个警卫
黄淑:谎称是“中校课员王等”
霍守义:高俘团中最早穿上解放军军装的人
陈士章:喜获特赦后赴美国和家人团聚
刘秉哲:错误估计朝鲜战争形势,与特务暗中勾结越狱潜逃
胡临聪:化装潜逃两次都被民兵抓住
王秉钺:起义未成当了俘虏
刘镇湘:和黄百韬一起突围途中,黄中弹毙命,而他大难不死
韩浚:特赦后荣任湖北省政协常委
邱维达:发誓要为张灵甫“报仇”,获释后当上了解放军最高学府教官
陈金城:在高俘团里借酒醉高呼“蒋介石万岁!王耀武万岁!”
郭一予:早年脱过党,还能享受宽大待遇吗?
周振强:当过孙中山卫士和蒋介石卫士大队长的他多次受到周恩来接见
汪宪:进了高俘团还赋诗要“逐鹿中原”
李以助:主动投诚却被当作俘虏关押,事隔30年后被改正
庞镜塘:在高俘团里公然对王耀武说:“老弟,你不要当贰臣啊!”
杨伯涛:两次跳人小河躲藏并谎报身份
周开成:夏衍一席话使他低头认输
汪匣锋:主动策反二弟起义
邓军林:诡称是上士,还拿出金戒指和金圆券向解放军行贿
戴戎光:蒋介石大骂他一炮未放就投降了共产党
李子亮:亲眼目睹了粤军“劲旅”的最后覆灭
李琰:陈毅和他亲切握手
饶少伟:宁愿当俘虏,也不愿步师长戴之奇“自戕”的后尘
魏振钺:陈毅嘱咐他研究七十四师被歼的原因
游凌云:“不要打,赶快把枪交给他们!”
王云沛:获准去台湾,却被诬为“共谍”而客死香港
李运良:听陈毅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杨团一:不跟随吴化文起义成了阶下囚
单栋:目睹解放军进豪华大饭店秋毫无犯大受感动
金亚安:受到了陶勇的宴请
甘成城:“请将军下马,送你去医院。”
海兢强:被俘后他的五舅白崇禧突然老了10岁
陈嘘云:负伤倒在地上直喊救命
刘书维:“弟兄们,解放军优待咱们,快缴枪吧!”
李华:逃跑后陈毅指示将他妻子送往团聚
尹锡和:被委任为“华东局统战部京沪杭特派员”
韩德考:和大哥韩德勤命运各不同
附录: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部队俘获国民党少将(简任)以上人员名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八十年辉煌征程。八十年的历史证明,她不仅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而且是文明之师,仁义之师。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从当年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如今已成为具有强大国力的社会主义泱泱大国,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半个多世纪前,蒋介石于1946年6月26日悍然撕毁了政协决议和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一手挑起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从而把抗日战争以来喘息初定的全国人民又一次拖入战乱的深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不得不被迫奋起进行自卫反击。
正义之师必胜!人民战争必胜!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大获全胜,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冉冉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古老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华东战区是主战场之一。战争一开始,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就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由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部队(开始称新四军,1947年1月改称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共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地方部队及土匪247万余人,其中生俘147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有600余人,内有中将41人,少将462人,简任官21人(注:国民党的简任官由国民政府主席任命,如中央政府各部的次长、局长、各省的厅长等,相当于将级军官),另有师旅级上校100余人。正如著名作家夏衍所说,他们是被解放军用机枪大炮“请”来的,不来也得来。也如被俘国军将领所写的一副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早出去,晚出去,早晚出去。”横批曰:“你也来了!”
对于如此众多的战俘,特别是高级军官,怎么办?
最近几年来,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虐待战俘的丑闻不断曝光,它在世界许多地方设立秘密监狱关押和虐待战俘的劣迹,使国际舆论大哗,美国由此而声名狼藉。再加上不久前先后上映的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江塘集中营》等,形象地揭露了当年日本侵略军残酷虐待和杀害中国及美欧国家战俘的罪行。因而如何对待和处理战俘,成了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早在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毛泽东就亲手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是“不虐待俘虏”。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三大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说明,“宽待俘虏”不是一般的工作方式方法问题,更不是像傲人所诬蔑的那样是我党我军的“统战阴谋”,是“耍手腕”,相反,它是一项重大原则,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伟大胸怀。这也是人民军队的本质使然。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改造国民党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方面,充满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全世界所公认。
在华东,陈毅是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宽待俘虏”这一原则的楷模。在戎马倥偬之中,只要有可能,他都要亲自接见和宴请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和他们亲切握手,嘘寒问暖,有安慰,有勉励,向他们讲形势,讲政策,讲出路,耐心解释战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向他们指点迷津,引导他们认识真理,靠近人民。陈毅领导的华东部队,还专门成立了“解放军官训练团”(通常习惯称为高俘团)。原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沈醉曾感慨地赞赏陈毅这一“招”真高明,认为“解放军官训练团”比“解放军军官训练团”只少了一个“军”字,一下子就把称为“解放军官”的国民党高级战俘的人心争取过来了。这充分说明了陈毅等华东部队领导人政治智慧的高人一筹。
有些年轻朋友向笔者多次问及当年解放军抓到战俘后,特别对那些杀害过大量共产党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战俘,是怎么对待和处理的?他们想把当年的解放军和如今的美国大兵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看看谁更讲人道?谁更讲人权?
尽管解放战争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尽管当年华东部队战俘管理工作的历史也已尘封多年,但前辈们在执行毛泽东主席“宽待战俘”原则方面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业绩,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民解放军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王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热情讴歌。于是,就有了这本华东部队宽待战俘真相的历史钩沉。这也是笔者献给人民解放军八十华诞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一份礼物。
文摘杜聿明:从头等战犯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44名战犯名单中,蒋介石居首,杜聿明位居第36
在杜聿明长达24年的军旅生涯中,1948年是他灾星当头、倒霉透顶的一年。6月,他病尚未痊愈,蒋介石就要他前往徐州任“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通衢的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如今在军事上是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的北大门。
这时,徐州“剿总下属尚有4个机械化兵团12个军、3个绥靖区5个军、直属3个军,还有炮兵、工兵、战车以及交警总队等等,共有24个军约70万人。再加上苏北的第一绥靖区和豫南可能来援的部队(如即将组成的黄维兵团等),总兵力在80万人以上(号称百万)。
10月15日一大早,正当杜聿明准备上火车去商丘指挥三个兵团向山东发起进攻时,突然接到蒋介石从南京打来的电话:徐州的计划暂停执行,立即派飞机去接你,你在机场等我,和我一块去东北……于是杜聿明这时就身兼两个重要的职位:徐州和东北两个“剿总”的副总司令。这种情况在国民党军将领中足独一无二的,充分表明了蒋介石对杜聿明期望之高和倚重之深。
历时50多天的辽沈战役,以东北全境解放、国民党军被歼47万而宣告结束。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包围了黄百韬兵团,造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形势对国民党军来说,已是万分危急。
11月9日,杜聿明到南京时,已是万家灯火。他顾不得休息,立即驱车到参谋总长顾祝同官邸打听战况。
顾祝同正在和徐州的刘峙通电话,命令黄百韬在碾庄死守待命。杜聿明接过电话,问了黄百韬兵团的情况。11日杜聿明奉召参加了蒋介石官邸的军事会议,研讨徐州战局,蒋介石特地征询杜聿明的意见。最后蒋对杜说:“你到徐州,一定要解黄百韬兵团之围。我已经把飞机替你准备好了,你今晚就去!”
军令如山。当时杜聿明抱着“上刑场”的心情,带几名重要幕僚直飞徐州。
这时徐州“剿总”一片混乱,刘峙已六神无主,黄百韬兵团已电话不通,仅靠无线电联络。邱清泉兵团被中原野战军牵制,无法东援。孙元良兵团和李弥兵团在掩护黄百韬兵团撤退时不断被歼。黄维兵团刚到达阜阳附近,步步遭到阻击,无法前来解黄百韬之围。
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杜聿明殚精竭虑,迅速调动部队,并派飞机、坦克、大炮助阵,以强大兵力向东进攻,妄图解黄百韬之围。但遇到解放军的顽强阻击,每天只能前进二三公里。最后,增援部队前进到离碾庄不到20
……[看更多书摘]
后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南京军区政治部首长批准,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的编写工作,从而有机会接触了大量尘封已久的这方面的历史资料。从1996年11月至今12年来,笔者又被聘担任了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主管、主办的《铁军》杂志主编,有机会接触和采访了当年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许多老同志、“老敌工”,搜集到了许多散落在各处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从档案材料和众多当事人的口述历史中,使我对当年华东部队的战俘管理工作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这就为撰写本书奠定了基础。
在本书搜集材料的漫长过程中,笔者先后采访了华东部队从事战俘管理工作的许多老领导和老同志,他们之中有华东军区敌军工作部部长兼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总团团长刘贯一及夫人顾翠,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副部长兼华东军区战俘处理委员会书记扬帆及夫人李琼,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吴宪及夫人张明,华东野战军俘虏管理处处长房少庸,还有王征明、何荦、丁予、郑炎、徐唯实、陈霖、郑瑞兰、刘影、祁明德、王毅民、刘玉琏、崔燕君等同志。蒋惠泉、林立、孙萍初、周先进等“老敌工”还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如今,刘贯一、扬帆、吴宪等一些老同志已经作古,特向他们致以深切的悼念!许多老同志尚健在人世,祝他们康泰、长寿!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部队有一批新华社记者及各部队报刊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采访,撰写了许多新闻、通讯,其中包括对被俘的国民党将军的访问记。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他们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和华东野战军各纵队报纸上的有关报道。在此一并表不感谢!
南京军区政治部联络部老部长徐东伦同志,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团(高俘团)任干事、区队长、副指导员,亲身接触了许多国民党中将、军长级的战俘,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笔者和他长期同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曾同住一个大院,又在他领导下以10年时间共同完成了《新四军敌军工作史》、《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等书的编W工作。他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热情支持,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特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还参考和引用了原国民党将领撰写的、发表在《淮海战役亲历记》-及《文史资料选辑》等众多回忆史料的某些内容,特致谢意!
本书图(照)片分别转引自陈小鲁主编的《纪念陈毅》画册,粟戎生和孙志军主编的《粟裕画传》,以及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亲历记》、《杜聿明将军》,还有《今古传奇》、《铁军》等杂志。特向摄影作者和出版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夫人孙景如同志,以及夏翔、梁红、夏翎、陈红、夏雨薇、夏梦等,为本书收集资料、誊写、校对、上网查找和核对相关资料及图片等,做了许多工作。全家围坐一起,又聊天,又上网,说古道今,品过去的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品当今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品美国对战俘的处理,品世界众多传媒的评论,邀游在历史和现实的海洋之中,其乐也融融。确实,一部解放战争史,让老年人、中年人、年轻的大、中学生,都从中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