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征战史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品牌: 罗肇前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5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7611332
·条形码:978780761133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国征战史》是历史学学术专著,以征战为主线,全面论述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从董卓进京到孙皓降晋,原原本本地、详尽地论述。提起三国历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谋略,《三国征战史》不以“谋”为主,而是“勇”字当头,集中精力探讨战史。
作者简介罗肇前,历史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出版有《清末的私有化浪潮》、《福建近代产业史》、《晚清官督商办研究》等专著,另与人合写《沈葆桢》一书。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课题《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的写作。先后在权威刊物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由《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除《三国征战史》外,短期内另将出版《近代欧陆争霸史略》。
编辑推荐《三国征战史》由岳麓书社出版。
目录
第一编 天下土崩
第一章 讨伐董卓
一 董卓专权
二 山东州郡群起
三 孙坚独领风骚
四 李傕、郭汜大交兵
第二章 袁绍雄据河北
一 界桥会战
二 攻灭公孙瓒
第三章 吕布东窜
一 兖州争夺战
二 徐州争夺战
第四章 孙策下江东
一 渡江开基
二 平定吴、会
三 大举西征
第五章 曹操粗定中原
一 夺取豫州,迎奉献帝
二 战宛城
三 攻灭吕布
第二编 大决战
第六章 曹、袁之争
一 决战序幕
二 前哨战和初战
三 孙策之死
四 官渡之战
五 攻克邺城
六 征服河北
第七章 周郎赤壁
一 江夏复仇
二 刘备投奔孙权
三 赤壁之战
第三编 鼎足而立
第四编 三国归晋
题外话:万人敌
三国大事年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是历史学学术专著,以征战为主线,全面论述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从董卓进京到孙皓降晋,原原本本地、详尽地论述。提起三国历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谋略,本书不以“谋”为主,而是“勇”字当头,集中精力探讨战史。
历史学学术著作,就不能像科普读物那样,只叙说前人已经系统地描述过的历史,更不似可以杜撰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当然不能徒有虚名,内中全部都是史学界公认的。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实际上仍是专门供外行人浏览的科普读物:本书尝试,根据现有史料,对三国时期有关征战方面的一些问题,理清线索,排解疑难及令人困惑之处。
中国古代征战史大有排疑解惑的空间。中国古人写史,与西洋古人不同。中国是纪传体例,西洋是记事体例。中国古代也有记事本末,但那是根据纪传体例的史书编撰的。纪传体例的优点是,给众多历史人物一个完整的简历,西洋直到地理大发现时期亦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其缺点是记事欠详细,尤其在征战方面,似嫌过简,留下疑点。西洋古代史家,往往跟随一位伟大统帅南征北战,随军记录,然后当统帅审阅时,会画龙点睛,至少所述不会与军事科学太离谱。西洋征战史非常详细,行军路线,交战过程,战略企图,战术要领,示意地图,样样俱全。譬如,亚历山大的高伽米拉会战,其手下全部二十二个作战单位,所有带队长官、兵种、所处战位通统记录在案。
文摘留下三数千人驻守商站,又与公孙渊保持良好关系的话,趁水以二千精兵乘船赴援,将有丁奉东兴堤之功(注意,平地之水不够深,没有关羽擒于禁之功)。吴人有考虑不周全之处;公孙渊不明远交近攻之理,轻易得罪孙权,遂成全了司马懿之功。公孙渊自认为国险、绝远,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充分意识到魏、吴两国的强大,其中任何一国决心调集可以动用的全部战略机动力量着实来打,他都无法保全自己,惴惴小心如履薄冰地纵横捭阖尚恐不及,却胆敢夜郎自大,得意忘形,狂妄轻率,终至灭顶。
雨季中,司马懿听任襄平城中的人出来到郊外采樵,严禁部众干扰。陈珪不解其意,问道:“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
司马懿解释道:“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不知此处众寡之数怎讲,公孙渊总共只有七个营三干五百马军,外加一些少数民族游骑,以此当司马懿四万大军,敬请研究者帮忙释疑),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掳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闻知辽东进入雨季,洛阳城中的反战派提出退兵主张。魏明帝当然不肯,因为这次北征是他自己的主意,便排解道:“司马懿临危制变,禽渊可计日待也。”
秋八月,天放晴,司马懿完成合围。襄平城中粮尽,杨祚等将领出城投降。
公孙渊以其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为使者,向司马懿请求解围退兵,然后君臣面缚。司马懿识破其缓兵计,将来使斩首,写信交随从带回。信中称:“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迎之。孤,天子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得礼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