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1)(认知词汇学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语言文字,汉语,汉语词汇(训诂学),现代词汇,
品牌: 冯英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页码:3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923007
·条形码:97875619230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认知词汇学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1)》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模式讨论词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全书共九章,除引论外,分别对 “心”“目”“口”“足”“水”“艸”“糸”“犬”词群进行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对比。《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1)》的研究建立在“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等与认知有关的基础理论之上,这些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把这些国外的理论与汉语的实际相结合,使之“本土化”,能够加深我们对汉语的认识。
作者简介冯英,1955年生,重庆人。198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语言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过《汉语结构类型演变新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标点符号用法正误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水语复音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等著作,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语言学方面的科研论文40余篇。
编辑推荐《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1)》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语义范畴的认知基础
一、“范畴化”理论
二、“原型”理论
三、“家族相似性”理论
第二节 “隐喻”的认知解释
一、隐喻语言的产生
二、隐喻相似的本质
三、隐喻的基本模式
四、隐喻认知的创造性
五、隐喻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汉语字词的认知功能
一、汉字的认知功能
二、词的认知功能
第二章 “心”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心”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心”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心”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心”部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心”部合成词的词形特点
二、“心”部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三、“心”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类别
四、“心”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心”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心”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结构方式
二、“心”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
三、“心”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心理”类动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单音节心理动词
二、双音节心理动词
第五节 “心”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第三章 “目”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目”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目”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目”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目”部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目”部合成词的词形特点
二、“目”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三、“目”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类别
四、“眼(目)”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目”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目”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结构方式
二、“目”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
三、“目”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目视”类动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单音节目视动词
二、双音节目视动词
第五节 “目”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第四章 “口"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口”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口”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口”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口”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口”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二、“口”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结构方式
三、“口”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口”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一、“口”词群中的惯用语、成语
二、“口”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四节 “口”部拟声词的语义范畴及造词理据
一、“口”部拟声词的语义范畴
二、“口”部拟声词的结构方式
三、“口”部拟声词的造词理据
第五节 “口”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第五章 “足”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一节 “足”部单纯词的语义范畴及构词造字方式
一、“足”部单音节单纯词
二、“足”部双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足”部合成词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足”部合成词的词形特点
二、“足”部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三、“足”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四、“足”作为构词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三节 “足”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一、“足”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结构方式
二、“足”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语义范畴
三、“足”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
第六章 “水”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七章 “帅”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八章 “糸”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分析
第九章 “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方式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6年lO月,在西南大学召开的训诂学年会上,我宣读的《汉语“心”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一文,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会下不少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找我索要材料,并和我进行了交谈。大家认为论文的思路不错,依照这个思路,可以把汉字的“义符”作为范畴标志,对汉语字词进行分类梳理,获得汉语字词微观研究的新突破。
从事汉语义类词群专题研究,是2002年我在南开读博时想到的一个课题。当时为了准备学位论文,我研读了大量有关词汇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从已有的成果上看,汉语词汇宏观研究成绩显著,微观研究虽然已获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就总体而言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词汇语义学方面,汉语个体词群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可供人们去探讨。之后,为了完成学科小论文的撰写,我选取了汉语“心”词群作为研究对象,从造字造词理据入手,对以“心()”为部首的字以及带有“心”语素的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解释,最后形成了《汉语“心”词群的造词造字理据》一文。
此后,在资料的查寻中,我发现汉语个体词群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以“心”为例,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就有: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②齐振海《“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③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④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修辞学习》,2005年第l期);⑤冯英《汉语“心”词群的造词造字理据》(《语文学术》,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⑥陈枫《(说文)“心”部字的语义范畴》(《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通过认真研读此类论文,我获得了进行汉语个体词群语义范畴和隐喻认知研究的新思路:(一)选择汉语词汇中最常用的义类词群进行个案研究。
文摘在词义发展中,隐喻是词义引申的基础。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联系。据考察,它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相似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例如,“管”的本义是古代用竹子做成的一种乐器,它和古代用的钥匙形貌相似,都是筒状,故引申为钥匙。再如,“奋”的本义是鸟展翅,后引申为举起、扬起,如“奋臂高呼”,这是由于方式情态的相似类比而实现的引申。
2.相关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例如,“齿”本指门牙,也泛指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多少、坚牢或松动、齐全或有缺)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再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后引申为使用兵器的士兵或军队。
3.相因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例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再如,“虚”原义为大丘,后引申为空虚,依照段玉裁的解释,“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词义引申的三种方式,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认知隐喻的范畴。正是有了隐喻作为词义引申的纽带,各语言中的词义才会由少变多、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因此,隐喻对词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词作为语言中最早的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得以口耳相传的首要形式;字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常以表音或表义的形式,承载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信息,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得以书面传承的重要形式。因此,无论是词还是字,既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认知工具。当我们要对一个民族的语言进行认知研究时,既可以从文字人手,也可以从词汇人手。从文字人手,造字方式是最好的切人点;从词汇人手,造词方式是最好的切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