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塔者(台静农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分類: 图书,其他,
品牌: 中国现代文学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8014487
·条形码:978750801448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建塔者(台静农代表作)》是台静农的代表作。台静农(1903-1990.11.9),中国著名现代作家,安徽霍丘人,曾用笔名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等,离开中学后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后转至北大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其间积极参加鲁迅支持和影响的文学社团未名社,和韦素园、李霁野、李何林结为好友。20年代后期在《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发表一系列短篇小说,并于1928年集结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为鲁迅所赏识,以为是“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地之子》多取材于乡间贫苦农民生活,风格朴实,如实描绘了一幅幅人间悲剧,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早期代表作。1930年出版了第三命短篇小说集《建塔者及其它》,思想更为激进,表现了反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慨和向往光明未来的激情,讴歌了先知者“以精诚以赤血供奉唯一的信仰”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成为反映20年代中国进步事业的难能可贵的文学收获。30年代曾在北平辅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书,任中文系主任,课余仍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和论文,对鲁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推崇之至,对时局进行了严肃尖锐的剖析,表现了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奋发图强的人生态度。抗战胜利后去台北,在台湾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因周围环境缘故,以潜心教育、钻研学问和书法创作为主,成为一名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学问家和书法家,间或撰写散文,1988年出版了杂文专集《龙坡杂文》,晚年的作品里怀旧之情溢于言表,蕴藏着对中华大地的一往情深,文笔炉火纯青,恬淡的风格反衬了感情的奔放,格外感人。身后第3年(1992年)有文集《我与老舍与酒》问世。其一生的文学成就日益得到普遍肯定,被尊为一代学人的风范和“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
作者简介台静农(1903-1990),安徽霍丘人。中学时代热爱文学,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又转入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他是未名社的主要成员。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地之子》。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
抗日战争爆发前,曾任教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等。抗战期间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台北市,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编辑推荐《建塔者(台静农代表作)》收入台静农小说30篇、剧本1部、散文10余篇及评论3篇。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地之子》,被鲁迅称为“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短篇小说集《建塔者及其它》讴歌了先知者“以精诚以赤血供奉唯一的信仰”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成为反映20年代中国进步事业的难能可贵的文学收获。其一生的文学成就得到普遍肯定,被尊为一代学人的风范和“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
目录
台静农小传
小说
我的邻居
天二哥
红灯
弃婴
新坟
烛焰
苦杯
儿子
拜堂
吴老爹
为彼祈求
蚯蚓们
负伤者
白蔷薇
建塔者
昨夜
死室的彗星
历史的病轮
遗简
铁窗外
春夜的幽灵
人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井
途中
死者
懊悔
被侵蚀者
么武
电报
剧本
出版老爷
散文
人兽观
我与老舍与酒
谈酒
追思
《夜宴图》与韩熙载
书《宋人画南唐耿先生炼雪图》之所见
《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读后
大千居士吾兄八秩寿序
辅仁旧事
记“文物维护会”与“圆台印社”
始经丧乱
伤逝
何子祥这个人
随园故事钞
我与书艺
《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后记
《地之子》后记
《建塔者及其它》后记
《龙坡杂文》序
评论
宋初词人
鲁迅先生的一生
鲁迅先生整理中国古文学之成绩
台静农主要著作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不过,由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自身的一些优势以及本书编选过程的一些特色,我以为,这次我们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还是有以下优长:
其一,编选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本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这样就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质量。
其二,规模最宏大。本丛书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我们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丛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的风浪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违心的修改。恢复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对文学史原始资料的保存,将为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四,编校较严谨。本丛书此次出版,不论是在装帧形式上,还是在文字编校上,都本着一丝不苟的原则,从严把关,以保证送到读者手中的图书是合格的、值得珍藏的图书。
相信这套“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不会使读者失望。
是为序。
陈建功
2008.1.19
文摘一
浓霜在朝阳未出以前占据了大地,天气越发寒冷了;时钟虽然到了八点,我仍旧在温暖的被窝中留恋着有如一条蠕虫。反复的思量,下就了决心,以为时间是再不许迟留了,于是带着不平像被人欺负似的离了床褥。
严冬的侵袭使人变成怯懦,竟不愿走出房门一步,所以课也不去上,固然在课堂上所得的只有无聊和疲倦;窗幔揭起,单扇的门洞开着,这时阳光慢慢的经过了门限和窗上的玻璃,直射到床褥上,又反映着红漆书桌上所陈列的墨水,钢笔,小钟,镜子,分外的辉煌。
我斜倚在藤椅上,负着阳光使全身温和与舒畅,正如一个老年人在阳光之下消逝他的末日;我手里拿了一支烟轻微地吸着,烟气弥漫了这矮而狭小的房间,与阳光互相辉映,顿使我回到过去的梦境与寥廓的远天,心是像狂风中的波上的小舟一样,荡漾得不能自安,正如老年人在他末年的回想的国土里得到的不安和悲怆。
“今天借几个钱用。”送报的慌张地闯进来,一面从他的布袋里抽着报,一面带着恳求的口吻说。
“要是有钱,就早给你了!”我好似从梦中刚醒过来。
“不是,已经三个月了。”送报的嗫嚅的申辩着,耸一耸他的肩膊依然慌张的走了。
于是打开报纸,很迅速地看见他们一群人是如何演着战争的把戏,在迫击炮机关枪地雷飞艇之下的无数的死者,我对于他们没有丝毫的悯惜,或如一个慈悲的女人;中国人尽多呢,打杀也是有趣的。
我翻到第二版的时候,看见了一条关于日本的新闻,说有暴徒某,朝鲜人,谋炸皇宫,被警察擒住,已于某某日正法;该犯年二十余岁,身材短小,面微麻……我的心因而又回复到方才不安的状态中了。
我扔开报纸,两目凝视着虚空,青烟同阳光环绕着我的左右,我不愿深思下去,只是他偏引了过去的许多景象一齐奔驰到我的脑里。
二
这正在去年六月的时候。
有一天,我在午饭后拿了几本讲义去上课,走出公寓的门口,看见一辆人力车在门旁停下,从车上走下一个少年,提着一只柳条箱子,人很短小,穿着短的衣服,显得十分的精悍,此时以为同学中的学生军,我便不留意地走开了。
我们彼此不注意或轻视,在大学的同学中这并不算奇迹;因为同学的虽彼此住在一个公寓里,倘没有一点关系是决不会往来的,不管你是时间再长些或彼此以至于毕业。
待到下课回寓,天已黄昏。
扁豆初著花,白蓼刚长过短墙,牵牛无可攀依地盘伏在地上,青嫩油肥的玉簪叶发满了一盆,紫霞灿烂在西天,反射着全院中的花草都变换了颜色;我默默地倚着门旁,静听隔院的梅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