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心经(海云继梦讲人生)(海云继梦讲人生系列丛书)
分類: 图书,其他,
品牌: 海云继梦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4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44323567
·条形码:978754432356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云继梦讲人生系列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非常心经(海云继梦讲人生)》作者海云继梦倾全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是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作者简介海云继梦法师,台湾大华严寺住持,国际华严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在国内高校设有华严奖学金,讲学足迹遍及大陆各地、东南亚、澳洲、美国和加拿大。
他以圆融的智慧剖析事业、健康、家庭、青少年和老年等人生五大议题,叙述很人性、很生活、很现代。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惑,那就清听听海云继梦怎么说!他的想法有时极具颠覆性!他的佛教思想研究有着令人瞩目的成果,又有数十年厚实的心性历练,所以他的讲谈,句句良言;他的字里行间,字字珠玑;他讲人生,发人深省。
了悟的契机,往往就在一针见血的嘲讽与幽默中;他提的实践方法更可从日常生活中轻松入手。我们人生中的问题都能通过他所提出的“四大工程”和“生命教育”找到圆融的对策。
海云继梦为你擘画美丽的生命蓝图,邀你一齐为创造幸福、快乐的人生而努力!
编辑推荐《心经》的行者层次相当高,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目录
总序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看“心”?
第二章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第三章观自在菩萨?
第四章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
第五章般若的“行”与“照”
第六章修到产生惯性,敢不敢破?怎么破?
第七章解空第一的特色在“无诤”上
第八章你打哪儿来?
第九章草绳与蛇
第十章智慧从这里发生
第二部分
第一章用识?用根?
第二章捕捉心念
第三章三轮体空?
第四章四心合一,空性现前
第五章智慧广大无边际
第六章挫折?从内因找起
第七章从计算题到应用题
第八章十二因缘如何转化
第九章顺缘观与逆缘观——双回向
第十章破无明!
第三部分
第一章救心
第二章像盖房子一样
第三章小循环:体、相、用具足
第四章大循环:三身
第五章心经里的密法
第六章四圣
第七章本体借由“相”起作用
第八章菩提萨埵的生命观
第九章从这个相来起作用,叫心量
第十章破四十一分无明
第四部分
第一章时空善巧
第二章远离颠倒梦想即是究竟涅槃
第三章所依相同,能依不同
第四章依般若波罗蜜所显现的自受用与他受用
第五章菩萨行果与诸佛行果的差异
第六章答问释疑(一)
第七章生命不作预设
第八章答问释疑(二)
第九章显密圆融
第十章答问释疑(三)
附录一
附录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附录三《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看更多目录]
序言《心经》的行者层次相当高,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文摘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心经》。
《心经》通常被直翻为HeartSutra,心里的经,其实“心经”的意思是精华,是指般若波罗蜜的精华。精华若要讲清楚,那就得讲到非精华。当然精华有其特色,但它是从整体性淬炼出来的,若不能了解整体性,精华就绝对体会不到,今天既然要探讨这个主题,那么前提性就必须讲清楚。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名字很单纯,跟《金刚经》不一样,《金刚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表示像金刚那么硬的烦恼,都能断。我们的烦恼像金刚那么坚固,要破烦恼不容易,但可以用“般若波罗蜜”来断如金刚一般坚固的烦恼,重点在这里。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烦恼,我倒是有很多烦恼,烦恼一群弟子!有的不会跟我吵架,有些很会吵,不吵的反而比会吵的还厉害。会吵的是软软地吵,不吵的就硬邦邦的,弄得我不知该如何处理,这就是我的烦恼。各位没有弟子,大概体会不到,而我这个烦恼比金刚还硬,所以非得用般若波罗蜜不可。
《心经》本身就是讲“般若波罗蜜”,不是讲“能断金刚”。讲能断金刚的部分,重点在于“作用”上。很多人问:“师父,要如何断烦恼?”去读《金刚经》,照着《金刚经》做,就能断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懂,那就不知道了,很多人只是随便问问嘛!断烦恼哪那么简单啊?你问一句,我答两句,烦恼就会断吗?果真这么简单,你也用不着来问我了。所以,断烦恼的宝贵,自己要能去体会。
一个人若无烦恼的侵袭跟逼迫,便很难了解“断烦恼”有多么可贵。就像不曾生病的人,很难体会健康的重要,天天吃喝玩乐、糟蹋健康。而一个病过的人,会告诉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时间到了就该睡觉,紧张得要命,因为他病过,所以他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不生病的人,健康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大吃大喝把胃撑破了也不打紧,以为明天换个胃就好!这是因为他没经历过病苦,所以不知道。
“般若波罗蜜”有两个作用:第一,不要等到它发生时,才觉得没有烦恼或身体健康的重要,不必等到生病或有烦恼后才来觉悟,这叫做“根本智”;第二,它会起作用,亦即能断金刚的部分。
“般若波罗蜜”的重点,一是“般若”,一是“波罗蜜”。这个我们要先了解,假如不了解,你就不晓得它在讲什么。“般若”是智慧,用《华严经》的术语来讲,“般若”二字全部展开便是佛境界、智慧的境界,而“波罗蜜”则是指到达这个境界的方法。
这里必须再次提醒大家,人类一旦运用大脑推理,不管它是宗教、哲学,或是近代发
……[看更多书摘]
后记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佛法在这文明昌盛、知识发达的时代,掉进了一个矛盾、诡谲的陷阱里。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更大的无奈!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这是公认的事实,长久以来,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并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引发了知识的发达,附带的文物“竞胜”,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此即是“模仿效应”及“完全竞争”。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
用大脑推理,即是“虚幻”。譬如,迩来流行“生涯规划”,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即无法兑现。这便是用“大脑的推理”去规划,它受到了“福报”的限制,所以是虚幻的。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它会自然地兑现,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结论,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心”;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识”。两者的厘清是没有办法用“大脑”中的哲学来定义的。哲学的本身是大脑中“合理的推理”的产物,是“经验主义”的东西,所以哲学的领域是在大脑的作用范畴之内。然而生命中的本能智慧是大脑的思维所触及不到的。这个大脑思维所触及不到的范围,称之为“不可思议”的领域。大脑思维所及的部分即是“可思议”的领域。而佛法所言,其重点几乎皆在不可思议的范围,这个部分也是一般所泛称的“空”;“空性”,是大脑推理所不及的!
这个不可思议的范围即是“生命真相”的领域。凡属于这个不可思议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它是属于“实践学”的范畴,而不该属于“哲学”。这是由于生命的领域涵盖了大脑的活动领域,所以实践学的领域也涵盖了哲学的领域。也因此,向来我们称佛法是“修行”的东西,而不是“学问”的东西:因此,修行的研究是实践学而非哲学。
前述,矛盾中吊诡的陷阱现象,即是将佛法纳人大脑的思辨中所产生的诡谲状态。在现实物质文明鼎盛的e世代中,“人”已经成为“大脑”的俘虏了,“人”是“知识”的奴隶。所以社会上出现了普遍化的“富人的贫穷”、“幸福中的恐惧”,这些矛盾现象即是“以小装大”的后果。“大脑活动”只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知识发达的时代里,我们弄反了,把“生命的存在”当作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想用大脑的成就涵盖生命的一切,才有“矛盾中的吊诡现象”产生。
大脑、知识、文明、资讯等等,都属于“虚幻”的领域,它难以解决生命中那无限与真实的实质性问题。生命中的问题,唯有用生命中的实践学,才有可能解决。而大脑的推理是有限的,哲学是大脑推理的一部分,是有限中的有限。欲以有限中的有限来解决无限中的无限,无有是处!所以大脑的运作会一再地出辙,反而愈弄愈乱,这就是人类哲学所惹的祸!大脑的自大,来自对生命存在的藐视与傲慢。虽然,唯有用生命的方法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可是大脑却不愿意用生命的佛法来解决,此即源于大脑的这种傲慢。生命是不能用可思议的哲学来解释的,唯有用不可思议的佛法、不可思议的实践学,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
这一系列丛书即是“实践学”的代表作,我不是立足于哲学的大脑推理,而是基于“修行”的实践立场而言,其目的是在于解决生命存在的各项问题。生命的存在是一大课题,此中的“体、相、用”,唯有《华严经》方能穷尽,但这并不是人人皆能浸润其中,得其奥秘的。所以,以空宗的指导作为进阶的媒介,不失为高妙之行法。
本系列丛书包括了《六祖坛经》、《金刚经》及《心经》三部经典。空宗的经典有一大特色,就是愈短愈菁华。《心经》其实就只是一条公式而已,为了解释及实践这条空性之路,必须要有《金刚经》的指导,而欲明其要旨,《六祖坛经》洵为最佳捷径!因此,我在十五年前就订出了这么一个模式:要听《心经》,先听《金刚经》,要听《金刚经》,就先听《坛经》(以《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为本)。
十余年前,有人请讲《坛经》,于是先有了记录,此经十余年来一直影响着台湾地区各宗教的讲坛。五六年前,讲《金刚经》的因缘成熟了,在嘉义讲了一遍,但录音和录影都失败了,同修们仍在患难刻苦中完成了目前这套记录。前年(2002年)因缘成熟,《心经》讲了两部分,七月在台北草堂山道场讲前一部分,此属一般行法指导;十二月,在高雄云鹤山道场讲第二部分,属禅行的部分。而此次整理出版的《非常心经》,即属第一部分。高雄所讲之禅行的部分,待进一步整理,再供欲精进者参考。第三部分属于密法及密行,此则有待另一番因缘再开讲了!
空宗的教学目标,旨在证得空性,而性宗的教学目标,更基于空性的立场而起无边的妙用,故华严教学才有“体、相、用”的整体性规划。所以在此系列中,我们或多或少提及了“依体起用”的部分。这是我个人在指导行者实践的时候,必须扛起的责任,并不是证得空性之后就坐在神桌上供人膜拜了,也不是证得空性以后就羽化登仙或凭空消失了!这是我个人在指导上的责任问题,倘若诸位大德不以为然,自随看官便了!
专此数言,不足以匡法海之一隅,倘作之叙,又嫌哕唆,若无此言,又觉漏了什么,只好佯作姿态,虚晃一招,以为叙!
海云继梦
2004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