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良友

分類: 图书,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外交,
品牌: 臧杰
基本信息·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3653745/9787543653740
·条形码:978754365374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天下良友(一个画报里的人生传奇)》内容为:《天下良友》以重述历史的姿态,梳理了老“良友”公司的发展肌理,重新评价了决定和影响“良友”命运的核心人物。书中隐含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迥异于主流新闻史和期刊史的结论。始于1926年,创办过《良友》画报、出版过《新文学大系》的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一间什么性质的公司?它的创办群体只是一个“次精英”群体?它与商业有过怎样的媾和?它的兴起与瓦解隐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经营网络与人事网络是如何构建的?
作者简介臧杰,网名大漠,1973年生于青岛。2006年主持创办良友书坊,致力于老良友文化理念传播和电影界知识分子研究。著有《大师的背影》、《艺术功课》等,主编有《良友》丛书、《闲话》丛书等。
编辑推荐《天下良友》:
对伍联德来说,“良友”既是生意,也是事业。在通过《良友》画报获取利润的同时,建立综合期刊群体并向文艺图书陆续推进,才能实现他的“出版帝国梦”。
周瘦鹃的离去是“良友”走向文化创造之路的~个必然,但也应该承认的是,周瘦鹃还是以多种方式“完成”了一个过渡主编的使命。梁得所的“出走”,是“良友”当局对知识资本的漠视。“赌气”创办大众出版社的梁得所一人担任五本杂志的主编,其能力再大精力也有限,在操劳中病倒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良友”内讧对马国亮的伤害无法衡量。此后他与赵家璧通信联络数十年,都避口不谈此事,但在他心中,一直有个“司马懿”。
比及哥哥张沅恒在文化岗位与商业诱惑之间的徘徊,怀揣文化理想的张沅吉本可以成为《良友》画报最有潜质的主编,但“造化”弄人,他还是被定格在了“末代主编”的位置上。
“良友”是赵家璧人生“光荣”的萌发地。他是“良友”诸核心编辑当中将“花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做得最到位的一位,也是将个人生存和理想追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位,因为他聪明、随和,又能够坚持。
目录
引言
第一至四期主编
伍联德:出版育民,印刷富国
第五至十二期主编
周瘦鹃:紫兰花片骤然凋零
第十三至七十九期主编
梁得所:造梦者的痛与死
第八十至一三八期主编
马国亮:半生创造,半生留恋
第一三九至一七一期;第一七二期主编
张沅恒张沅吉:在炮火和抉择中喘息
赵家壁:守候者的书香年华
郑伯奇和孙师毅:革命注射器
余汉生的脑袋与口袋
陈炳洪与袁仰安:最后的巨资源丰富
伍福强:把梦留在香江
附录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大事记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至四期主编
伍联德:出版育民,印刷富国
单位近六百家,主要的单位大致在内,然亦尚有少数中小单位因无甚材料可记而遗漏”;而1937年英文版《中国年鉴》里的统计,1936年全国新图书6185种,上海占5127种,达90%以上。中华书局的创办者陆费逵1932年在统计书业的营业情况时则说:“民国初年约一千万元,商务印书馆占十分之三至四,中华书局占十分一至二。近年约三千万元,商务印书馆约占二十分之六,中华书局约占二十分之三,世界书局约占二十分之一。”可见,上海的出版品涵盖了中国出版品的绝大多数,几大书局几乎揽下了版业的半壁江山。
尽管上海显现了出版业的繁华,但从渊源上讲,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溯源不得不追及广东,“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嚆矢,当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于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期刊一部分供南洋华侨阅读,一部分送到广州,在广东知识分子圈内流传。1833年,传教士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报刊。1861年,《上海新报》创刊,不但是中国人自出的第一家报纸,而且是在上海发行,自此以后,中国出版事业的重心就转移到上海。”
饶有趣味的是,此后在上海出版业中间出一片“天地”的伍联德恰恰是广东人,而他的学问路途一直没有离开南洋华侨界。他自幼由伯父带领,从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读起,一直读完大学预科。
生于1900年的伍联德,系广东台山人,他父亲伍礼芬早年迫于生活困顿,随族人到美国纽约唐人街靠给人洗衣谋生,汇钱回来接济妻儿。伍联德读完大学预科后,因岭大未设本科,伍礼芬希望伍联德出洋深造。伍联德无意于此,据他回忆,他对印刷出版发生兴趣,是在岭大读书时,从该院图书馆看到进口的彩色印刷品的时候开始的。
预科期间,伍联德的英文功底不错,便与同学陈炳洪合译完了一本有关美术理论的书——《新绘学》,并投稿至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初版了此书,16开本,道林纸印刷,上下册分别为九十二页和一百三十一页,内有图多幅,另有彩图十六页,并由梁銮写序,汪兆
后记这本小书的写作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2006年春夏之交,我和薛原萌发了做出版的愿望,在筹备之际,我常常趴在网上爬梳有关出版的讯息。
诸多资讯显示:出版业已经在网络和“浅阅读”的冲击下向“冰河期”迈进;由于有号召力的作家纷纷像候鸟一样移居北京上海,使得许多出版社不得不奔赴这些核心城市排队谋求资源;更残酷的是,有英国出版人用他们的历史警示说,尽管现代出版业的手段已经趋于发达,但这个行业本身具有贵族性的特征,是个需要“血统”和“传统”的行业。
处于一个“二线城市”的我们,在既无出版权,又无资源,更无渠道和经验的情况下,愿望是不是等于奢望?
一切都因为有诱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