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
分類: 图书,教育,教学理论,
品牌: 洪贞银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01007867X/9787010078670
·条形码:97870100786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在分析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运用系统理论、建构理论、认知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其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并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具体构成来研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体系和评估体系,最终使四大体系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编辑推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第一节 发展形势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认识
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思路
第二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
第一节 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及其结构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
第二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结构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第一节 共性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合格标准
第二节 个性标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保证
第二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执行保证
第三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反馈保证
第六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第一节 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估
第二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第三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分类
第四节 教学质量评估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设计
第六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应用
第一节 高职院校院(系)教学质量管理评估
第二节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
第三节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评估
第四节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估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显出它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大发展的同时,办学规模扩大与师资短缺、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隐患,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不同的特色、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文摘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第一节发展形势与面临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创建“短期职业大学”为肇始,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性文件,并大力推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规范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大发展的同时,诸多矛盾如学生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高职院校师资短缺、教学仪器设备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市场竞争力。
后记在“迎评促建”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萌生了探讨与研究这一课题的动机,并成立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课题组,同时学校给予了科研立项,极大地推进了该项研究工作。对于这项课题研究,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修养稍显不足,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同行批评指正。
编著本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合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编著成员具体分工如下:洪贞银,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2节;杨殿生,第五章第l节、第七章第1节;高兴国,第六章;方明亮,第七章第2节、第3节、第4节;陈适,第四章;李璐,第三章;翁燕,第五章第3节。全书由洪贞银确定本书的写作思路和框架,并对全书进行修改和审稿,由李璐统稿。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很多专家学者们的热情指导,参阅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资料和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责任编辑何奎先生给予了许多帮助和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应强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了全书,并为本书作序。在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