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精选·丁玲散文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丁玲著,彬彬选编
出 版 社: 内蒙文化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2页数: 25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75401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恬静的微风,从海上吹来,踏过荡荡的水面;在江边的大厦上,飘拂着那些旗帜:那些三色旗,那些星条旗,那些太阳旗,还有那些大英帝国的旗帜。
这些风,这些淡淡的含着咸性的风,也飘拂在那些酒醉的异国水手的大裤脚上,他们正从酒吧间、舞厅里出来,在静的柏油路上蹒跚着大步,倘徉归去。
内容简介
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
《名家名作精选》系列收录了22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这里有他们的离合悲欢,苦辣酸甜,他们为青春歌唱,为爱情幽伤,在特别的岁月写下了特别的文字。让我们随他们的笔迹再回味一遍青涩年代,再温习一遍陈年旧事,让我们再感动一次……
作者简介
丁玲。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28年10月,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48年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丁玲文集》五卷。
目录
五月
彭德怀速写
河西途中
冀村之夜
马辉
风雨中忆萧红
十八个
二十把板斧——这事情发生在冀中河间县
田保霖——靖边县城区五乡民办合作社主任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
悼雪峰
我的中学生活的片断——给孙女的信
我的自传
中国的春天——为苏联《文学报》而写
给曹裕明同志的信
记游桃花坪
重庆——曾家岩——重庆通信
“牛棚”小品(三章)
初到密山
似无情,却有情
我是一棵小草——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与《个旧文艺》刊授
鲁迅先生于我
怀念仿吾同志——《成仿吾文集》代序
远方来信——摘自《风雪人间》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三八节”有感
老婆疙瘩
谈鬼说梦的世界
谈“老老实实”
仍然是烦恼着
我的自白
到前线去
我怎样来陕北的
秋收的一天
青年恋爱问题
向警予同志留给我的影响
访美散记
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
不算情书
书摘插图
五月
是一个都市的夜,一个殖民地的夜,一个五月的夜。
恬静的微风,从海上吹来,踏过荡荡的水面;在江边的大厦上,飘拂着那些旗帜:那些三色旗,那些星条旗,那些太阳旗,还有那些大英帝国的旗帜。
这些风,这些淡淡的含着咸味的风,也飘拂在酒醉的异国水手的大裤脚上,他们正从酒吧间、舞厅里出来,在安静的柏油路上蹒跚而行,徜徉归去。
这些风,这些醉人的微风,也飘拂在一些被香脂涂满了的颊上,那个献媚的娇脸,还鼓起那轻扬的、然而也倦了的舞裙。
这些风,也吹着码头上的苦力,那些在黄色的电灯下,掮着、推着粮食袋、煤炭车,在跳板上,在鹅卵石路上,从船上到堆栈,从堆栈到船上,一趟,两趟,三十趟,四十趟,无休止地走着。手脚麻了,软了,风吹着他们的破衫,吹着滴下的汗水,然而,他们不觉得。
这些风也吹着从四面八方,从湖北、安徽,从陕西、河南,从大水里逃来的农民们,风打着他们饥饿的肚子,和着呜咽的妻儿们的啼声。还有那些被炮火毁去家室的难民,那些因日本兵打来,在战区里失去了归宿的一些贫民,也麇集在一处,在夜的凉风里打抖,虽说这已经是倦人的五月的风。这些风,轻轻地吹散着几十处、几百处从烟筒里喷出的滚滚浓烟,这些污损了皎皎星空的浓烟。风带着煤烟的气味,也走到那些震耳的机器轧响的厂房里,整千整万的劳力在这里消耗着,血和着汗,精神和着肉体,呻吟和着绝叫,愤怒和着忍耐,风和着臭气、和着煤烟在这拥挤的人群中,便停住了。
在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地下室里,风走不到这里来,弥漫着使人作呕的油墨气。蓝布的工人衣,全染污成黑色。在微弱的灯光底下,工人熟练地从许多地方捡着那些铅字,挤到一块地方去。全世界的消息都在这里跳跃着,这里用大号字排着的有——
东北义勇军的发展:这些义勇军都是真正从民众里面,由工人们、农民们组织成的。他们为打倒帝国主义,为反对政府的不抵抗,为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劳苦大众的利益而组织在一块,用革命战争回答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一天天加多,四方崛起。不仅在东北,这些义勇军,这些民众的军队,在许多地方都出现了。
这里也排着有杀人的消息:南京枪毙了二十五个,湖南抓去了一百多,杀了一些,丢在牢里一些。河北有示威,抓去了一些人,杀了,丢在牢里了。广州有同样的消息,湖北、安徽也同样,上海每天都戒严,马路上布防着武装的警察、外国巡捕和便衣包探,四处街口都有搜查的,女人们走过,只穿着夹袍的,也要被摸遍全身。然而传单还是发出了,示威的事还是常常遇到,于是又抓人,杀了些,也丢在牢里一些。
这里还排着各省会和乡村的消息:几十万、几百万被水毁了一切的灾民,流离四方,饿着、冻着,用农民特有的强硬的肌肉和忍耐,挨过了冬天,然而还是无希望。又聚在一块,要求赈谷,那些早就募集了而没有发下的;要求工作,无论什么苦工都可以做,他们不愿意摊着四肢不劳动。然而要求没有人理,反而派来了镇压的队伍,于是他们也奋起了。还有那些在厂里的工人,在矿区里的工人,为了苛刻的待遇,打了工头,也罢工了。
另外却又有着惊人的长通讯稿和急电:漳州“失守”了。没有办法,队伍退了又退,旧的市镇慢慢从一幅地图上失去,然而新的市镇却在另一幅地图上标出来,沸腾着工农的欢呼,呼啸着红色的大旗,这是新的国家呀!
铅字排着又排着,排完律师们的启事,游戏场的广告,返老还童……又排到那些报屁股,绮靡的消闲录,民族英雄的吹嘘、麻醉、欺骗……排完了,工人们的哈欠压倒眼皮,可是大的机器还在转动,整张报纸从一个大轮下卷出,而又折摺在许多人的手中。
屋子里还映着黄黄的灯光,而外边在曙色里慢慢亮了。太阳还没有出来,满天已放着霞彩,早起的工人,四方散开着。电车从厂里开出来了,铁轮在铁轨上滚,震耳的响声洋溢着。头等车厢空着,三等车里挤满了人。舢板在江中划去又划来。卖菜的,做小生意的,下工的,一夜没有睡、昏得要死的工人群,上工的,还带着瞌睡的,男人、女人、小孩,在脏的路上,在江面上慌忙地来来去去。这些路、这些江面是随处都留有血渍的,一些新旧的血渍,那些牺牲在前面的无产者战士的血渍。
太阳已经出来了。上海市又翻了个身,在叫嚣、喧闹中苏醒了。如水的汽车在马路上流,流到一些公司门口。算盘打得震天响,数字使人眼花。另一些地方在开会,读遗嘱,静默三分钟,随处是欺骗。
然而上海市要真的翻身了。那些厂房里的工人,那些苦力,那些在凉风里抖着的灾民和难民,那些惶惶的失业者,都默默地起来了,团聚在一起,他们从一些传单上,从那些工房里的报纸上,从那些能读报讲报的人的口上,从每日加在身上的压迫的生活上,懂得了他们自己的苦痛,懂得了许多欺骗,懂得了应该怎样干,于是他们无所畏惧地向前走去,踏着那些陈旧的血渍。
彭德怀速写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的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簿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 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的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 的顽强的神情。每一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 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 显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在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当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惟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
河西途中
大营房的院子里,层层密密围了许多穿军装的青年,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欢笑的光彩闪耀。他们谈笑着,议论着。在当中,一部分是装束整齐,绑带贴实地紧裹在腿上,草鞋踏在脚底,各色背包背在背上,红光满面的脸,说明着他们气饱力足。一副出征英雄的伟姿,早把另一部分送行人们的心,鼓动成高兴与激昂,忘了世俗的离别的悲哀。
七个驮着行李的小驴子在前头一摇一摆的移着脚步,鲜红的团旗在队列前头迎风招展。陕北公学的同学列着队,预先赶到路中。当太阳从山腰探出脸来的时候,静穆的晨空中,被“欢送战地服务团上前线”,“争取抗战胜利”……的口号声,雄壮的歌声所充满。这样一直延展到土围子边,辽阔的草地上映着排列的拖长着的人影,歌声响到被太阳晒着的岩石上,飘到不倦地汩汩响着的延水上,天地似乎也在飞跃,跟着上百成千的喉咙,跟着上百成千跳荡的心。风跟着人跑,刮着前边的红旗刷刷直叫。
送了一程又一程,西战团的队伍停住了,向后转喊着话,答谢他们的欢送。在响震天地的热烈口号声中,结束了这个雄壮的场面。
我们唱着走着过了川口,不知不觉地便到了预定的宿营地——四十里铺了。团员们卸了装,马上便分散到各窑洞里去调查当地情形和向他们宣传。这样的村庄是在陕北任何地带都可见到的,二十来家,安居乐业,但对日本鬼,他们无论妇孺,都表示深恨入骨。有贫农会,会长即是农民,穿着破烂的布衣,戴旧草帽,由山里赶来为我们预备一切。和他们畅谈时事,满口术语,真像一个大知识分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