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宋乃平 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2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0472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研究框架,梳理了研究土地利用和农户经济的主要理论;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过程及其机制;针对案例研究区域——伊金霍洛旗,运用农牧户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和气象数据,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及相应的农牧户土地利用应对策略;重点研究了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经济机制和社会文化机制。
本书可供土地科学、生态学、地理学、农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等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关键性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土地利用研究的地理学理论
2.2 土地利用研究的经济学理论
2.3 农户经济理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
3.1 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现状
3.2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过程
3.3 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机理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候因素对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4.1 伊金霍洛旗气候与水文状况
4.2 半干旱气候生产能力评价
4.3 波动性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
4.4 农牧户对波动性生产的应对策略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形与土壤因素对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5.1 地形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2 “三圈”土地利用范式的微观基础
5.3 农牧户土地利用的地形选择
5.4 土壤对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5.5 生态与环境对土地利用选择影响与农用地的自然供给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经济机制
6.1 耕地边际效益分析
6.2 草地和林地边际效益分析
6.3 种植业、畜牧业的Cobb-Douglass生产函数分析
6.4 农牧交错带特定收益条件下的农牧户行为及其解释
6.5 制度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的社会文化机制
7.1 农牧户的土地利用行为趋向
7.2 薪炭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7.3 农村牧区社会变迁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7.4 文化习俗对土地利用选择的影响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选择机制总结
8.1 现实的土地利用选择过程总结
8.2 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1.1 关键性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1.1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赵松乔(1953)的文章中。他认为:内蒙古察北、察盟和锡林郭勒盟是一个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从外长城到已有的集约农业地带向北递变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以至游牧区,年降水量在400mm上下。这里不仅是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过渡带,也是汉族和兄弟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他随后的研究将交错带的认识范围伸展到西南地区,认为中国存在着由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牧业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
《现代地理学词典》将农牧交错带称为半农半牧区,也就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错或过渡地带。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两侧,该地区西北部从农牧交错区逐渐向纯牧区过渡。农牧交错带由于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业在土地利用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垦荒过度而导致沙化、天然草地面积缩小,阻碍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正确地选择该地区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用地,是发展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李柱臣,1990)。
程序(1999)认为: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在南方,这种过渡多表现为垂直分布形态。在过渡地带的种植业用地同林、牧用地镶嵌分布。在农业区划上被定义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大体相等的“半农半牧区”。其空间范围大体处于年降水250~500mm的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后来程序(2002)又提出有必要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重新定义,并将其表述为“一种发生在半干旱地区、带有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群落类型过渡特征的,主要受人类长期农耕活动干预、影响形成的,边际性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并存的特殊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