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社会 下(第二版)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卢明存,屈齐庚主编
出 版 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2页数: 19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6565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6年6月,根据教育部2000年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的方案,由南阳幼师负责编写了《社会》(上、下),供学前教育专业大、中专学生学习使用。在教材的试用过程中,多数一线教师反映这部教材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编写的框架,具有形式新颖、内容通俗、示范性强等突出特点。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有些章节的安排还欠妥当、某些内容显得较为杂乱、个别内容详略欠妥当、有些地方文字不太通顺等。有鉴于此,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的态度,我们对《社会》(上、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力图在保持原书基本框架和优点的基础上,对那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使全书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加便利于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修订后的《社会》(上、下)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框架,主要是合并了一些不太合理的章节、精简了一些较为冗长的叙述。修订工作主要由全廷建校长、李黄副校长提出意见,具体由张鸿欣负责,李黄副校长还具体修改了部分章节。经过修订后的本书显得更加精炼、高度概括。
目录
第一章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乡村聚落
第二节城市的起源与分布
第三节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
第四节城市化
第五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概述
第二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世界农业的发展
第四节工业概述
第五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六节世界工业的发展
第三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交通运输
第二节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
第三节商业贸易
第四章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三节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五节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五章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第一节经济特区的建立
第二节经济特区的发展
第六章西部大开发
第一节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第二节西部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西部开发的特点
第七章中部崛起
第一节中部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中部经济带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中部经济带的瞻望
第八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一节东北经济区的概况
第二节东北经济区存在的问题及优势
第三节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区
第九章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
第一节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建立的背景
第二节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合作
第十章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
第一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现状
第三节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第十一章环渤海经济圈的建立
第一节建立环渤海经济圈的背景
第二节环渤海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环渤海经济圈构架中国经济第三极
第十二章别具特色的台、港、澳
第一节台湾
第二节香港
第三节澳门
第十三章旅游
第一节旅游活动
第二节旅游资源
第三节旅游景观欣赏
第四节旅游活动设计
第十四章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第二节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综合国力竞争
第四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第二节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世界的环境问题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城市的起源与分布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人口稠密。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是伴随着剩余产品、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的出现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在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人们一般已采用了灌溉技术,开始人工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动物。农业劳动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从而产生了剩余农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剩余产品的产生必然导致物物交换的商业活动。在适于货物聚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逐步形成固定的市场,出现专门的商人和商业。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买卖行业的发展,使原来作为副业的纺织、工具制造、陶器制造等发展起来,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商品交换集聚地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镇居民点。所以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分离、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