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宝丛书: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吴雪杉编著
出 版 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28印刷时间:开本: 24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0274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50年的冬天,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在东北局文化部一问临时库房里整理文物,猛然间发现的一张古画令他激动万分,以至于在数十年后回忆起来,仍记得当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的感受。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952年,《清明上河图》送交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在这件作品的卷首,现在还留存着“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1953年,国家文物局把这一传世名作借调到北京,《清明上河图》从此落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自发现之后,就引来无数学者、历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人们忍不住追问:这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谁?它描绘了什么?它经历了哪些曲折与艰辛?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提出,一个又一个答案被发掘出来,一篇篇或学术或普及的论著也得以问世。
本书图文并茂地对《清明上河图》作了详细的解读。
作者简介
吴雪杉 1998年、200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本科、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目录
小引
《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与流传
张择端:翰林学士还是翰林画家?
清明三说、上河两解
记忆中的时间:春天、夏天还是秋天?
细数繁华风物
平中寓奇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之外的“清明上河图”
书摘插图
《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与流传
《清明上河图》的名声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八百余年的层叠积累。古代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复制手段,对于绘画作品的认识只能通过眼见为实和口耳相传来了解。收藏家和鉴赏者有时会把自己的诗句和见闻题写在作品后面,留下自己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一个了解这件作品的契机。从金代以来, 《清明上河图》上先后有13人书写了14段题跋,使今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件名画的流传与收藏。
1186年,金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留下了一段题跋,这是已知最早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文字记录: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