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

分類: 图书,计算机/网络,网络与数据通信,网络配置与管理,
作者: 王文宏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19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351948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界定何谓网络文化并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第二章着力描述网络舆论的特点、机制及社会影响;第三章介绍网络人际交往与虚拟社区;第四章将形形色色的网络“客”文化现象尽收笔底;第五章扼要讲述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第六章对于网络“人肉搜索”的起源、动因及良性引导问题予以特别关注;第七章针对瑕瑜互见的“网络聊天”做出深度社会学解析。
本书适用读者为大中学生、文化学者及IT从业者。
目录
网络文化面临价值观碰撞(代序)
第一章 网络文化概述
第一节网络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概况
第三节网络文化的特质
第四节 网络文化时代的艺术与审美
第五节 网络文化对于文学批评的刷新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狂欢的自由——网络舆论
第一节案例导读:网络舆论的力量
第二节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第三节 民意新通道与执政创新
第四节“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
第五节 网络舆论与公民意识建构——以汶川地震为例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网络改变生活
第一节案例导读
第二节人际交往新选择
第三节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
第四节虚拟社区生存.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来者都是客——网络客文化
第一节案例导读
第二节“客”满江湖
第三节“客文化”解析
第四节“客文化”与社会话语权的变迁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网络艺术与网络游戏
第一节网络文学
第二节网络音乐
第三节网络视频
第四节网络游戏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人肉搜索”:起源、动因与引导
第一节“人肉搜索”的起源
第二节“人肉搜索”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人肉搜索”的引导机制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网络聊天:“我”、“我们”和网络社会的联结
第一节我交流我存在——网络聊天和“我”
第二节 “我们”的重新聚合——一网络聊天与虚拟社区
第三节社会网络化和网络中的个人——聊天为基础的社会互动联结
第四节“网络聊天”的文化特征
本章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网络文化概述
今天,网络,或说互联网(Internet)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的出现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在网络时代,许多借助于传统媒介来完成的活动,渐渐被更加便利、迅捷的互联网媒介所替代:写了信,可以不再去邮局寄出,轻轻点击,E—mail就把我们的话送到了遥远的地方;买东西,可以打开购物网站,填好表格,就会得到你想要的商品;新闻网站告知我们每天世界上发生的故事,电子图书馆允许你足不出户浏览各类图书,电子银行帮你管理财务,网络电话省去你的长途费用……在这里,明亮的荧光屏和轻盈的鼠标,如同传说中神奇的魔镜与魔球,似乎把整个世界都搬到了我们眼前。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网络已经并正在带来各种崭新的文化体验。那么,这种网络文化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深远影响呢?本章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第一节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必然带来人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以数字化形式传输信息,可以造就一种富于诱惑力的文化景观。
网络文化是指通过国际互联网生成的包含国际互联网媒介及技术、说话人、听话人、语境、文本等要素在内的一整套符号表意系统。具体地说,网络文化这个词应该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指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的文化,是在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和人际双向交流中形成的符号表意系统及其成果。这重意思最能体现网络文化自身不同于其他媒介文化的特点,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部分。当网民或网友把自己的日常生存的最大兴奋点都投寄到网络上时,这种网上生存(life on the screen)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显著标志,确实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道奇异动人的风景线。第二重是指通过因特网传播的文化,是在因特网上传输的文化。你在制作好了现成的新闻、教育、学术、商业、艺术等节目后往网络上传送。例如,传送梵高绘画作品、鲁迅全集等,也方便了网民阅读、下载。这确实也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它的边缘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