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经济学、统计学类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陈雨露,马勇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42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010634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秉承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的阐释、提炼和扩展应用,《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从“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内涵出发,立足于金融体系结构、金融业组织形式和金融监管三者之间的动态演变机制,通过系统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对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路径、风险与监管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通过“横向”的基于国家维度的跨国比较和“纵向”的基于历史维度的时期比较,《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将混业经营的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改革置于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宏观思路中加以解读,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动态发展“轨迹图”。以此为基础,基于中国当前金融资源的实际配置情况,《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还对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目标、原则与结构进行了系统建构。
作者简介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学术兴趣涉及货币金融理论、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和固定收益金融工具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
目录
第一章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结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组织形式:一个理论框架
1.1 解读现代金融体系:一个分析起点
1.2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影响因素分析
1.3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组织形式:基于金融创新的动态博弈
1.4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结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组织形式:一个动态图景
第二章 现代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金融业组织形式:全球视角与比较分析
2.1 金融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路径:历程与动因
2.2 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模式与发展阶段
2.3 金融业组织形式变迁与金融监管体系选择:全球视角
第三章 中国金融业的组织形式变迁: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金融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背景与历程
3.2 中国金融业组织形式的现状与问题
3.3 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第四章 中国金融业的组织形式调整:方向与路径
4.1 分业经营模式与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运行特征与效率
4.2 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宏观效应与微观影响
4.3 中国金融业的组织形式调整:约束条件与发展路径
第五章 中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风险控制下的模式取向
5.1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类型:一般性分析
5.2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面临的特殊风险与监管问题
5.3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监控:开放保护与国家控制
5.4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取向:金融控股公司
第六章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体系构建:宏观框架及基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具体分析
6.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一个宏观框架
6.2 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特殊性分析
6.3 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践:国际经验
6.4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的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控制体系
第七章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动态轨迹:现代金融体系下的模式变迁与监管协调
7.1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实基础:基于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视角
7.2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与监管体制: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适度推进
7.3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体系构建:目标、原则与结构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金融结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组织形式:一个理论框架
1.1解读现代金融体系:一个分析起点
作为联结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的桥梁,金融体系长期被看做是一个“黑匣子”,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桥梁两端的状况,至于资金在这个“黑匣子”中如何运动以及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不是他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以古典完美市场为基准,“充分认知假设”绕过了不确定性的影响,个人在未来的各种明确的可能性中相机做出的最优化决策通过市场交易可以实现市场的均衡,因而在一般均衡框架中既不能包含组织和制度的作用,也不需要企业家的创新性活动(Garrison,1982)。在这种背景下,以阿罗一德布鲁分析范式为代表的一般均衡理论,既忽略了外生交易费用,也排除了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内生不确定性,而零交易成本和充分认知的假设更使得置于其中的金融体系在一个无摩擦的完美市场中失去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