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理论与法制实践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质量管理与控制,
作者: 张敬礼著
出 版 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字数:版次: 1页数: 41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31263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保障食品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食品药品出现了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很大危害,其中有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果断采取了有效措施迅速加以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干部是身处食品药品安全第一线的“战士”,是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监护者”和“守夜人”,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者”,应该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认识和从事自己的工作。
作者简介
张敬礼,男,汉族,安徽砀山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助理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保健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局长;2003年10月起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目录
导论
一、形势与任务
二、中国特色市场监管理论
三、中国特色食品药品监管理论
四、国内外食品药品监管的实践探索
五、在发展中塑造中国特色食品药品监管模式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监管理论
第一章市场运行中的政府行为
学习目的
第一节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
一、市场主体
二、市场客体
三、市场监管组织
四、市场体系
第二节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二、市场机制的基本功能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节政府职能及政府对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
一、政府职能的理论内涵
二、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职能的演进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职能
四、政府职能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思考题
第二章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构建与创新
学习目的
第一节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构建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市场监管职能
二、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市场监管职能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政府对市场运行的监管
一、市场监管的理想目标
二、社会性监管
三、经济性监管
四、对一般性市场行为的监管
五、国际性监管
第三节市场监管与政府规制
一、市场监管与政府规制的关系
二、政府规制的内涵
三、政府规制与宏观调控
四、政府规制对企业的影响
五、政府规制对市场的影响
六、政府规制的内容
七、政府规制的方法
案例讨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应如何塑造和履行?
第三章监管失灵与公共危机应对
第二篇中国特色食品药品监管理论
书摘插图
第一章市场运行中的政府行为
学习目的:总体上理解市场运行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运行中的主体、客体及市场监管组织;掌握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功能,了解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职能及政府对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政府行为和市场监管,政府行为和市场监管也离不开市场运行和市场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监管组织构成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与政府行为相互作用,不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向新水平。
第一节 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市场客体、监管组织这三个基本要素,是按照市场自身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下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市场的监管活动既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设计行为目标,自由选择行为方式,独立承担行为后果并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动的经济有机体。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分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类。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资源,如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在市场主体之间相互流动,构成了市场运行过程。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这些经济资源在市场主体之间相互流动,并形成市场运行的载体。这些载体可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载体、基本的和派生的载体。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信息和金融资产(货币资金、债券、股票等)。其中,劳动力、物质产品、服务、货币资金和信息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载体,股票、债券、基金券等各种有价证券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是在基本载体的基础上派生的。在市场运行中,市场主体之间形成经济联系,并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制约。
从宏观上讲,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四个基本环节寓于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参与的市场运行之中。在市场运行中,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从生产和技术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投入产出关系;从市场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供需和交易关系;从财务角度看,形成各主体的收入支出和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市场运行的复杂性,要具体描述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中的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抽象的方法,从市场主体之间最基本的经济联系入手,展示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主要经济联系。
个人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参与者。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首先,有一个商品市场,产品和服务就在这里买卖;其次,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就在这里进行交易。这些关系如图1—1所示,它说明市场经济中收入、产出、资源和生产要素支付的循环流动。
在图1—1顶部的商品市场中,个人为了满足其消费需要而对商品和服务提出需求。他们通过在商品市场中为这些物品和服务出价,而让这些需求为人所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对这些需求做出反应,即向市场供应这些物品和服务。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供给的条件,而消费者的选择和支付能力则决定需求条件。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出售的价格和数量。在商品市场里,购买力(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现)从消费者流向企业;同时,物品和服务按相反方向流动,即从企业流向消费者。
在图1—1底部的生产要素市场中,个人是要素市场的供给者。他们向企业挹供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以便企业用来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企业通过在要素市场上出价的高低来表明自己需要这些投入要素的迫切程度。货币的流动是从企业到个人,而生产要素则从个人流向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在这个市场里确定的。
在图1—1的中部显示政府及其监管组织与个人、企业及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依赖。在市场运行中,政府不仅是参与者,也是监管者。从与其他主体的经济联系来看,政府主要是通过收入、支出参与市场运行。政府收入主要来自于其他主体交纳的税金,通过资金市场筹集或由其他主体投资认购的债务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等。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向其他主体的转移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以及偿还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等。政府通过收支活动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的这些联系,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每年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中。政府收支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及其活动内容,政府还通过行政、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对其他市场主体以及宏观市场运行进行调节、控制和监管,以保证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循环。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及其监管组织的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成为调节货币和资源流动的信号。在这种循环流动的市场经济里,政府、企业、个人相互依赖,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他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例如,在市场上,一个人的劳动要有价值,必须有企业愿意雇用他;同样,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有消费者想购买它的产品;政府既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市场行为的监管者。结果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有一种动力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他们都能自愿参与,因为他们都能从参与中得到自身所需要的某些东西,实现某些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任何居民个人及企业都能成为市场主体。居民个人及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具有对市场交换客体(即市场客体,如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或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市场供求是同一交易过程的两个方面。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参与市场客体的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转让对市场客体所有或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过程。如果没有对市场客体的所有权或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个人或企业就没有可供交换的客体,也就不可能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对交换客体具有所有或占有、使用和支配的权利,是市场主体必须具备的一般条件。
其次,具有从事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进行市场客体的交换,其主观动机是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为了达到交换的目的,必然要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交换对象、交换地点,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完成市场客体交换活动。而要做到交换自主,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具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只有这样,市场主体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和价格信号的引导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市场供给主体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或服务,市场需求主体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居民个人及企业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
最后,居民个人及企业必须内在地依赖市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同市场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由市场决定企业经济利益的大小。当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节约劳动耗费时,它就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反之,则会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发生亏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利润的吸引与压力下,根据市场状况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居民个人在市场运行中既是市场需求主体,又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从市场需求主体的角度看,居民个人必须依赖市场,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提供者,居民个人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主择业。居民个人提供生产要素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
综上所述,政府及其监管组织、企业、个人是市场运行中最基本的三大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过程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调节,又受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还要受到政府的市场监督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