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2VCD)

分類: 影视频道,VCD,电影,战争,
编辑推荐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推荐!
内容简介《鸡毛信》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我根据地儿童团奉命通过日寇封锁线,机智完成传递重要军事情报任务。
石挥:
石挥,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天津市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小学毕业后曾做过铁路车童、牙医学徒、电影院售货员。1940年,石挥离开非常爱他的母亲,只身去了上海。他相继参加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团体,曾参加演出话剧《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等近三十个剧目,塑造出许多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成为当时海独具上风格、很有影响的话剧演员。1941年从影,先后在金星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主演《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姐姐妹妹站起来》、《腐蚀》等影片,同时从事导演。1950年根据老舍的小说,自编、自导、自演影片《我这一辈子》,以精湛演技反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旧北京警察饱经沧桑的一生。其戏路宽广,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生动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先后在《宋景诗》、《雾海夜航》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4年导演的《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1955年导演的戏曲片《天仙配》,为戏曲片的拍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香港上映后,引起香港拍摄黄梅调影片的热潮。著有《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是石挥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就在他创作《雾海夜航》的过程中,反右斗争首先在文艺界揭开了序幕。因为该剧中写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干部,因此,石挥被冠以诬蔑党的干部、歪曲党的形象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也被说成是石挥企图篡夺党对文艺的领导权而遭到批判。“五花社”中的导演白沉也被划为右派分子。上海电影界召开了批判石挥的大会。一腔创作热情被无辜遭到打击和扼杀,石挥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的艺术道路已经走到了绝处,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感到自己的前程、声誉在一夜之间丧失殆尽,1957年含冤逝世。
舒适:
1938年,经著名导演许幸之介绍,进入星光影业社主演《歌儿救母记》,此后即正式踏入影坛。1948年,先后在上海,香港两地拍片,代表作有《清宫秘史》,《浮生六记》,《姊妹劫》等。同时还担任导演工作,执导《地老天荒》,《母亲》等影片。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和导演。主演《鸡毛信》,《红日》,并执导影片《林冲》等。
蔡元元:
1949年,7岁时踏入影坛,在黄佐临导演的电影《表》中扮演小耗子一角。1954年,在影片《鸡毛信》扮演海娃,从此家喻户晓。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毕业后来到长影,1972年,导演了影片《合成羊毛》。1977年,任《暗礁》副导演。八十年代初,和哥哥蔡安安成立蔡氏兄弟影业公司,大本营设在珠海。之后,公司引进外资,和内蒙台合作,成功地把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姻缘》搬上了荧屏,并与澳门合拍了第一部电影《夜盗珍妃墓(上下)》,该部影片由蔡元元执导,集娱乐、惊险、奇特于一体,创造了89年第2位的销售记录,卖出拷贝300多个,一直传为佳话。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以导演身份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作《大辫子的诱惑》一举震撼的影坛,这是一部反映澳门本土文化的影片,填补了澳门电影业的空白。
上映时间:1954年
产品参数·条形码:6937475377341
·ISBN:6937475377341
·介质:VCD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