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纲(第3版)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史,
品牌: 郭廷以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3215845/9787543215849
·条形码:978754321584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近代中国史纲》以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情况谈起,简述数千年来局势之推移,归结于事变前的中西情势,从而缕述近百年间中国之经历,其内外力量交互震荡,推演变化之迹。全书共19章,共60余万言,为中国近代史者所必读。
上册凡11章,包括事变前的中国与西方、西方冲击、内部动乱、忧患中的自强运动、甲午惨败与中国分割、改制维新与排外、满清颠覆前夕的内外情势,以迄辛亥革命止。
下册由第12章至19章,包括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军阀恣睢、再革命、;两种内战、安内攘外,八年抗日战争、及中国大陆政权的改变。
作者简介郭廷以(1904-1975)河南舞阳人。一代史学宗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兼学术奠基人。深受傅斯年、罗年伦治史风格之影响,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依据丰富确实的史料立论,以重视历史原貌,是实证史学的卓越代表。其史学研究由编纂大事记及整理史料入手,是著名的“南港学派”的创立者。郭先生于晚年旅美访问期间,历时四年完成本书实稿,其后多次修订,于1975年9月逝世之前,尤增补多处,备尽心力。代表作:《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民国)》、《太平天国历法考订》、《郭嵩焘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纲》等。
编辑推荐一代史学宗师生前最后的作品,重印了十三次畅销读本两岸近代认知的一次重要交流,了解近代中国的权威之选。
专业书评“我自己开始学‘做research’则是在大学二年级,上郭廷以老师中国近代史一课,逐渐摸索出来的……然追要究底,我这项‘一技随身’,实启蒙于郭廷以老师中国近代史那一课。”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家,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他晚年所著《近代中国史纲》是一种简约通识读本,我们近代史家同道,恐怕能参阅,甚难超越……但我也肯定说,我们每个都做了他晚年所作的《近代中国史纲》,因为这是量宇师一生识力简化表达的一个成品,后于无法做得到。” ——王尔敏(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代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目录
小记 第一章 世变前的中国与西方
第一节 中国大势的推移
一、闳放昂扬之世
二、敛抑沉滞之世
三、清的统治 四、清的衰乱
第二节 西方的海陆环伺
一、欧人东来
二、海疆扰攘——先驱者葡萄牙与西班牙
三、海疆扰攘——继起的荷兰与英国
四、中俄陆上的和战
第三节 西教西学的传人与中阻
一、耶稣会士的贡献
二、西学西教的发展
三、教士内讧
四、西教被禁与西学之衰
第四节 中西通商与英国的地位
一、广州互市
二、 口岸限定与夷人防范
三、马戛尔尼奉使的无成
四、纠纷不已
第二章 西力冲击(上)(1830-1850)
第一节 中英争端的扩大
一、英国的新举措
二、平行往来与旧章遵守
三、鸦片与银漏
四、禁烟问题
第二节 林则徐的禁烟
一、道光的决策
二、强制缴烟
三、坚持具结与交凶
四、西情探求与外交运用
五、对英封港
第三节 英国的炮舰政策
一、决定用兵
二、战争初起
三、无结果的和谈
四、战事继续
第四节 中国境遇的初变
一、南京条约
二、美法效尤
三、五口通商
四、教士的活动
五、西事研究
六、造船制炮与抚绥
七、粤民反英
第三章 内部动乱(上)(1850-1860)
第一节太平军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与内溃的加剧
二、洪秀全的反清运动
三、新王朝的创建
四、直前北伐与回师西征
五、对外接触
六、北捻与南会
第二节极权统治
一、信仰统制
二、兵民合一
三、官制与政事
四、圣库与田亩制度
五、妇女地位与礼俗
第三节 传统势力的对抗
一、曾国藩的领导
二、湘军东征
三、天京内变
四、太平军的重振
五、曾国藩总制东南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1850-1860)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
一、咸丰的对外动态
二、英美法欲壑的增长
三、修约交涉
四、二次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一、英法的军事合作与美俄外交追随
二、夺据广州
三、进攻大沽
四、天津要盟
五、上海改约交涉与鸦片开禁
六、俄国的再度东侵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一、战火重燃
二、英法大举进兵
三、北京陷落
四、列强的共同收获
五、俄国的独得
第五章 内部动乱(下)(1860-1877)
第一节 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一、英国态度改变的朕兆与初次上海之役
二、安庆的争夺
三、通商.岸的攻守
四、曾军的分路推进与洋将洋兵的协助
第二节太平军的末路
一、纪纲隳坏
二、全局瓦解
三、捻乱的扩大与平定
第三节 西南与西北
一、贵州的苗与教
二、云南的回、汉反满军
三、陕甘回与马化龙
四、阿古柏并据新疆
五、左宗棠的远征
……
第六章忧患中的自强运动(上)(1860-1885)
第七章忧患中的自强运动
第八章甲午惨败与中国分割(1885-1900)
第九章改制维新与排外
第十章清倾覆前夕的内外情势(1901-1911)
第十一章辛亥革命(1911-1912)
第十二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第十三章军阀恣睢
第十四章再革命(上)(1915-1924)
第十五章再革命(下)(1925-1928)
第十六章两种内战(1929-1931)
第十七章安内与攘外(1928-1936)
第十八章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
第十九章中国大陆政权的改变
补充阅读书目举隅
书后小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二章 西力冲击(上)(1830-1850) 第一节 中英争端的扩大
一、英国的新举措
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渐次完成,机器化的生产大量增加,市场固待开扩,原料亦须争取。同时交通革命方兴未艾,火车开始行驶,轮船利于致远,自欧洲东来时间缩短,一时虽不能大量使用,要为时不久。制海权业已掌握军备日强,印度早为所有,1824年又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加坡,控制了东人太平洋的海道要冲,在在使英人不安于现状。地大物博的中国门户必须进一步地打开,中西的关系必须修正,无论中国是否情愿,已是势在必行。
过去英国的东方贸易,由伦敦商人组成的东印度公司独占,利益归其独享。当英王给予特许状时,尚无大异议。17世纪末年,渐不受尊重,18世纪曾遭抨击,印度的散商(港脚商)同声应和,主张自由贸易。因工业革命而新兴的英国工商城市,反对公司尤力,经济学家亦高唱放任论。1813年,英政府取消了公司在印度的专利权,仍保留对华贸易特权。新兴的工商城市继续指责公司业务未能适应新工业产品的销售,近年对华商务停滞,而采行竞争制度的美国,1818年以来的对华贸易额则增加一倍;公司在印度的专利权废止后,十五年间,贸易额提高三倍,马来海峡提高四倍,凡此均为独占制度为害的明证。公司辩称,对华贸易之无大进展,是因为广州公行的垄断,中国口岸的限制,和苛索与重税,如果施行自由贸易,中英纠纷势将益多。这些理由并不能缓和各方面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