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分類: 图书,国学,子部,道家,
品牌: 林语堂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004551/9787509004555
·条形码:978750900455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语言学,1919年秋赴美国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人莱比锡大学学习,1923年夏获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正式提倡“幽默文学”。1934年办《人间世》,次年办《宇宙风》,并提倡半文半白的“语录体”。1935年用英文撰写的文化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并畅销,1936年携全家赴美。本着“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宗旨,出版了介绍中国文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并编译出版了中国的古典著作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庄子》等。同时还进行了多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尤以《京华烟云》最为著名。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负责主编《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葬于台北阳明山。
编辑推荐《老子的智慧》是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序文
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二篇 道之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
第三篇 道之体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四十六章 走马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五十章 养生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第六篇 政治论
第五十七章 治求
第五十八章 政闷
第五十九章 如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难易
第六十四章 终始
第六十五章 大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饰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六章 强弱
第七十七章 张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平治
第八十章 理想国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像的孔老会谈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篇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
(《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二十五章。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