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分類: 图书,管理,管理学,管理学理论,
品牌: 黄翀胤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302206325/9787302206323
·条形码:978730220632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管理学原理》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组成完整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既贯彻先进的高职理念,又注意教材的理论完整性,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高职教材一直提倡但又难以实现的“理论必需、够用”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按照管理学原理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分为行使管理职能、制定劳动定额与激励员工、运用管理原理分析企业系统及其效益、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制定企业工作计划、设计企业组织机构并进行人员配备、领导与指挥企业运作、制定控制流程并对工作进行控制八个学习情境。
《管理学原理》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相关专业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新材。
编辑推荐《管理学原理》体现最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以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具体的企业管理工作设计,帮助学生学会每个工作任务所涉及的主要的管理原理与管理方法。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根据实际的管理工作情况与要求,将管理学原理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设计成”工作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管理学原理》设计的工作任务所需技能及其训练方法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轻松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教材的模式。编者队伍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材内容及所设计的项目和工作任务贴近企业管理工作实际。《管理学原理》配套电子课件下载网址:www.tup.com.cn。
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设计内容体系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全新体验
目录
学习情境一 行使管理职能/1
任务一 运用管理原理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2
任务二 组织与实施公司年终总结大会/5
任务三 对员工进行评价并布置工作任务/9
学习情境二 制定劳动定额与激励员工/18
任务一 制定劳动定额/19
任务二 实施激励管理/31
学习情境三 运用管理原理分析企业系统及其效益/50
任务一 设计一个企业系统或子系统/51
任务二 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60
学习情境四 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66
任务一 确定与选择管理方法/68
任务二 运用管理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77
任务三 开展管理创新/86
学习情境五 制定企业工作计划/96
任务一 能够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97
任务二 制定一个企业工作计划/112
学习情境六 设计企业组织机构并进行人员配备/125
任务一 设计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126
任务二 配备工作人员/136
任务三 设计一个企业口号/145
学习情境七 领导与指挥企业运作/152
任务一 为企业各个部门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协调/153
任务二 指挥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161
学习情境八 制定控制流程并对工作进行控制/176
任务一 制定控制流程/177
任务二 对工作进行控制/189
参考文献/200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管理学原理这一学习领域所对应的是企业的中、低级管理岗位,如企业部门或车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员、项目管理员、生产管理员、市场营销员、质量管理员、物流管理员、办公室文员、车间主任及部门经理等。
上述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包括行使管理职能、制定劳动定额与激励员工、运用管理原理分析企业系统及其效益、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制定企业工作计划、设计企业组织机构并进行人员配备、领导与指挥企业运作、制定控制流程并对工作进行控制等,也就是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做法是: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将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了完整的管理学体系。真正体现了“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理念。在设计工作任务及其理论知识时,既贯彻上述先进的高职理念,又注意教材的理论性和完整性,以使学生在“管理学”方面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地解决和实现了高职教材一直提倡但又很难以解释和实现的“理论必需、够用”的问题和要求。在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任务驱动”及“项目教学”等模式的同时,将已被事实证明教学效果很好的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上述方法综合应用。
文摘插图: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认为,管理是用数学模型来计划、组织、控制及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系统所追求的目标。
著名管理学教授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博取众家之长,本书提出现代管理的管理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存在两重性,即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①自然属性。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另一方面,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②社会属性。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管理是有理论可循的,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可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知识。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