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中国当代摄影批评文丛)

分類: 图书,艺术,摄影,摄影理论,
品牌: 鲍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5964658/9787505964655
·条形码:978750596465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当代摄影批评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讲述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在狂热地摄影同时,也不断思考这一媒介和自己以及社会之间的诸般关系。因此,经常动笔写一些关于摄影的心得和感受以及对摄影生态的种种看法。加之自己当时在学校任教,讲授美学,更加深了自己对诸多摄影问题的深度思考。不过,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闭中走出来,中国的社会科学严重滞后于世界。我的思考也因之受到局限,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和观念资源来充实自己,社会的整体实践也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经验也是残缺不全。
作者简介鲍昆,1953年出生于北京。策展人,摄影批评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年鉴》编纂委员会委员。1997年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黄河》策划人。2002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会理事。2003年任中央电视台摄影栏目《瞬间世界》执行主编。
2004年任武夷山国际摄影周策展人。2005年任桂林国际摄影节策展人,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评委。2006年策展宋庄美术馆开馆展“天地问——现实主义的记忆”。2007年被《摄影之友》杂志评选为年度最重要摄影人物;任第二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第七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大展策展人,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2008年任第一届北京摄影季艺术总监,第八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策展人,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策展人。
编辑推荐《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我从来坚定地认为,没有一个封闭自足的艺术史,更不会有一个世外桃源的摄影史。所以,摄影从来不是什么以自身逻辑发展演变的“艺术”。摄影是现代工业时代的一种技术,它手段的简易性以及权利的商业性和广泛性,都注定了它参与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摄影,摄影的是世界。同理,我们解读摄影,必须从世界和历史的维度来全方位地反观它。
——鲍昆
目录
序/1
“观看”的力量/1
不能回避和忽视的批评视野——影像文化/32
记忆·寻找·重构——中国当代风景中的摄影和影像艺术/38
雪月风花近百年/84
曾经的前卫和今天的意义——沙龙摄影的由来和解析/114
视觉凶猛——谈薛挺的摄影/144
困兽出笼——从凌飞和莫毅的摄影谈开去/157
在历史、文化、政治、伦理中的中国纪实摄影/194
不得不说的李晓斌/210
沉重的告别——谈宿志刚的摄影/227
谎言和照片/238
彼岸的看见/251
当摄影离开了对现实的思考,那就没有了力量/275
从“美”的误区里走出来——答影友七问/294
对于《从“美”的误区里走出来》各种商榷意见的回应/304
艺术的人体和色情的人体/315
中国的人文地理摄影之路/325
他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看约翰·汤姆逊的早期中国影像/331
珍贵的《中国》——再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341
英雄随风而去——纪念苏珊·桑塔格/347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中学时喜欢摄影,到现在摄影与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近四十年的关系。以此说,是摄影的一生也绝不为过。这四十年来,我亲历了摄影这一表现媒介在中国的沉浮历程,更看到“照片”这薄薄的纸后面时代的沉重。
我从来坚定地认为,没有一个封闭自足的艺术史,更不会有一个世外桃源的摄影史。所以,摄影从来不是什么以自身逻辑发展演变的“艺术”。摄影是现代工业时代的一种技术,它手段的简易性,和权利的商业性和广泛性,都注定了它参与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摄影,摄影的是世界。同理,我们解读摄影,必须从世界和历史的维度来全方位地反观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在狂热地摄影同时,也不断思考这一媒介和自己以及社会之间的诸般关系。因此,经常动笔写一些关于摄影的心得和感受以及对摄影生态的种种看法。加之自己当时在学校任教,讲授美学,更加深了自己对诸多摄影问题的深度思考。不过,当时的社会刚刚从封闭中走出来,中国的社会科学严重滞后于世界。我的思考也因之受到局限,因为没有更好的方法和观念资源来充实自己,社会的整体实践也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经验也是残缺不全。
文摘插图:

由镜头框定并被固化的客观物象,也立即起到判定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意识的作用。摄影家的观看视角、立场和观看方式也迅即成为被再观看的“观看”。人们可以从他的“观看”中辨认他观看的立场、动机以及他观看的手段特点,也能从他的观看中看出他与他观看的社会的关系。
我们任何人都处于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的位置也会随之经常变化。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是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因而作为摄影家的我们,在拿起相机观看社会时,也绝对逃脱不了这种关系。曾经有一段历史,人们认为照相机镜头的物理特性,让摄影带有绝对的客观性,因而也决定摄影家是置身事外的客观观察者。摄影家不承担对摄影对象的判断与评价,因而摄影的观看是非个人化的。对此,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幻象英雄主义》一文中,对摄影者在摄影过程中的角色和照相机所提供的所谓客观性作了如下评说,她说:“摄影家被看做是敏锐但置身事外的观察家,是书记员,而不是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