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评论卷

分類: 图书,艺术,建筑,建筑艺术史,
品牌: 《建筑创作》杂志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页码:2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61831793
·条形码:978756183179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评论卷》介绍:作为一贯瞩目中外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及思辨的《建筑创作》杂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与《中国建设报》合作,先后推出时论文集系列“点击中国建设”,由于它们的前瞻性、文献性、批评性,使三个年度“点击中国建设”的《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深受业内外欢迎;尔后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们不仅在理性上更趋成熟,更通过对业内大事的追踪、评述及记录,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年度总结。
2008年12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忙碌完历经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奥运会的图片、书刊专业化出版任务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的策划、编撰之中。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的题写书名;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序言;感谢近百计的单位及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使该书问世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该书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为,它大胆地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第12期也刊发专辑纪念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征程,应该说也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书写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篇。事实上,也恰恰在此阶段,时代要求建筑传媒人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大事”及“要点”。如何言说建筑中国,如何评价1949年一2009年60载时光中的建筑中国,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建筑60年这一甲子的思想与作品串起来更是个极为复杂的事。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笔记计有《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建设报》2008年1明7日)、《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事件与作品述评》(《中国建设报》2008年11月25日)、《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谁来保护》(《中国建设报》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国六十年建筑媒体该如何作为》(《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5日)、《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评选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国建设报》2009年明1日)等。它们均成为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主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标志及要义。下面试从几方面阐述对该系列丛书的策划及组织编撰的戛点。
编辑推荐《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评论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
目录
序:建筑设计历甲子
建筑需要评论
评论文萃
把基本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反对设计中的保守落后思想
两幢豪华的宿舍大楼
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
从节约观点看“四部一会”的办公大楼
华而不实的西郊招待所
加快设计进度,提早供给图纸
反对“建筑八股”拥护“百家争鸣”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建筑师还是描图机器?
火烧技术设计上的浪费和保守
正确的设计从实践中来
车站与火炬一漫谈建筑艺术的思想性
欲放未放,欲鸣不鸣一从对前三门建筑的评论谈起
北京香山饭店建筑设计座谈会
香山饭店设计的得失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
不容忽视的五个“星座”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
建筑呼唤评论——建筑评论研讨会综述
“夺”式建筑可以休矣
试将巴黎比北京
城市现代化≠建筑高层化+玻璃幕墙——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点评北京站与北京西客站
浦东建筑·二评
建筑环境与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关系——评南京、上海及北京新建机场的设计
试析安氏国家大剧院方案的不同评价
我们为什么这样强烈反对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摘)
不谐和中的大谐和——简评安德鲁中国大剧院之造型设计
在争论中生存——国家大剧院工程
建筑设计:被忽略的巨大生产力
我们的城市怎么了
上海建筑为何偏好“境外设计”
中国建筑师该醒醒了
挂“洋头”与卖狗肉
东方广场:新的“活化石”
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暧昧的人民广场
南京:越来越不像自己
建筑物语
真诚:建筑师共同面对——首届建筑创作论坛发言摘要
如何理解地方特色
建筑表现什么
“合作设计”的自省
说说“空儿”和“绿笆”
新疆国际大巴扎设计的原创性生命力
万般艰难集—顶
中国当代建筑几种设计倾向
“城”的诱惑
适用经济美观:一个都不能少
角色的错位与破坏陛的颠覆
建筑师患上失语症?
“适用、经济、美观”——全社会应当共守的建筑原则
建筑师要端正心态
是什么在让建筑论坛走形
长官意志:建筑师的厄运和幸运
该建的没建,不该建的就别建了一有感“议会大楼”和新CCTV建筑
中国建筑的矛盾性——建筑的苦恼
中国的钱多得没处花了吗
温故知新话“798”
建筑师应该恪守职业道德
建筑师,妥协与无奈下的焦虑
建筑失忆与城市危局
谁为建筑的未来买单
“短命建筑”与“破窗理论”
从“春茧”到“海之贝”之变
编前编后:希望是“建筑中国60年”的全记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今年是我们共和国的60华诞,干支轮回整整一个甲子。我们是这60年历程的亲历者,我们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这60年中国家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穷国,建设成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新兴大国。这里有一组简单的对比数据,或许可以简略地反映出这一巨大变革:
总人口:5.42亿(1949年),13.2亿(2007年);
国内生产总值:1015亿元(1952年),300670亿元(2008年);
人均GDP:119元(1952年),22674元(2008年);
粮食总产量:1.1亿吨(1949年),5.28亿吨(2008年);
固定资产投资额:43.6亿元(1952年),137239亿元(2007年);
城镇化水平:10.64%(1949q:),43.9%(2006年);
城镇人口:0.576亿(1949年),5.77亿(2006年);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11.7万(1949年),2005万(2007年,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这60年是全国人民同甘共苦的60年,攻坚克难的60年,硕果累累的60年。利用60年大庆的契机,各行各业也都要回顾盘点—下自己行业、部门的奋斗史、发展史。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指导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筑创作》杂志社经过精心策划,和天津大学出版社通力合作,推出了“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建筑60”)。这套丛书是以全新的视角对建筑行业、建筑文化诸领域的全面回顾和审视,具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摘插图:

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中,修建办公楼、宿合、学校、医院和工业建设的其他附属建筑,占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几年来,在以上各方面,全国修建了数千万平方米的各种建筑,仅1953年,国家直接投资建设的房屋面积即达3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住宅约1200万平方米。建筑事业的这种繁荣景象,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有过。只有在人民的中国,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文化和物质生活的高度关怀,才可能把这些建筑列入国家的计划,成为国家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这样巨大的规模进行这些建筑。但是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建筑也就应该服从国家建设的要求,而不应该离开国家计划的轨道,离开国家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的实际需要。
国家对建筑的要求是什么呢?建筑的原则,党和政府早就指出了。这就是一切建筑都应该做到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适用就是要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永远是建筑中头等重要的问题。比如,工厂中的附属建筑,一定要满足生产的要求,便利于生产和工作;学校必须便利于学习;医院必须便利于医疗和病人使用。如果不是这样,建筑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经济就是要服从当前国家的财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最大限度合理地、节省地使用国家的投资,要用少数的钱盖更多的房子,以便更多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建筑中不顾经济效果,追求富丽堂皇的做法,就是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损害社会主义建设的利益。建筑的美观当然也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否认建筑艺术而提倡丑陋,但是除了少数以满足艺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特殊建筑以外,建筑的美观一般决不应当违反适用和经济的原则。美观而不适用,就是为次要的利益而牺牲主要的利益;美观而不经济,那不但是浪费了国家的财力,而且往往使需要住房子的人因为费用太高而住不起,其结果也就不能算作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