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
分類: 图书,小说,中国,当代小说,故事和微型小说,
品牌: 张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02205433/9787802205437
·条形码:978780220543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一书共有历史故事32个。分别从官场、生活、人心、社会、悬案等五个方面加以叙述分析,并沿袭历史研究中的怀疑精神,选取古代历史中的案件来透视部分历史原貌。书中既讲了文字狱、普通官员的贫困、官场中衙役和下人的隐性权利。感叹仕途的艰辛与离奇;又写了名妓从良、孝子杀人和小人物向上爬的现象,关注社会底层的艰难;还讨论了关于科举公正、司法腐败、靠山政治和办公室政治等内容,展现古代社会光怪陆离的种种幕幕。
作者简介张程,浙江临海人。年龄不到三十,其间二十载寒窗苦读,先后获得北大国际政治学学士和外交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忝身出版社编辑行列。书生模样,百无一用,平时写稿自娱之余卖文补贴家用。有《中国人本色》、《昙花王朝》、《三国大外交》等图书在外叫卖。
媒体推荐系统的社会科学教育背景,让张程的写作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演色彩。他在每本书中都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疑问,并尝试进行解答。在这本《给历史把脉》中,张程干脆一股脑儿抛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小问题,一一做了探索。问题到底有没有解释清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张程的问题意识和勤奋写作,读者是有目共睹的。
——梅毅(郝连勃勃大王,历史畅销书作家)
中国历史谜案如同疑难杂症,读者往往看了各种评介还是紧锁眉头。本书不可能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而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轻轻帮助各位纾解紧缩的眉头,已经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李扬帆(北京大学外交学系副教授,中国外交史学者)
给历史问诊把脉,拂拭历史尘埃以求接近本相,是探路的过程,很多时候人们以为离真相近了一步,其实是造成了新的误会。这不可确定性恰恰就是“白话历史”的魅力所在。张程切脉切得很准,所谈多属热门话题,他与当年明月、曹三公子、清秋子、罗杰、金满楼、高天流云、锐圆等历史写手组成历史新说梦之队,同属一支又彼此有别。而张程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别有心得。
——丹飞(畅销书推手,漫友文化副总编辑)
常常是传说深入人心,被津津乐道。多少美好的愿望夹杂其中,多少诅咒夹杂其中。官修正史,往往按需而避,按需而弃,按需而点滴水珠映射七彩光芒。今有张程者,溯流而上,谛听历史的心跳,洞悉历史的隐秘。历史,在他的笔下鲜活!读他的文章,常触发我选择创作题材的灵感来。
——北极苍狼(历史小说家,辽宁营口作协副主席)
《给历史把脉》让我眼前一亮。很显然,这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关于朝代兴亡的大历史,而是一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潜历史”。作者用他那别出心裁的独到目光和探玄钩沉的细致笔触,将历史上的一些疑案、悬案和饶有兴味的事件进行了精致的梳理和明晰的解读。读完它,我感觉逛了一趟中国历史的后花园——里面的风景新鲜、有趣、引人入胜、异彩纷呈。
——王觉溟(历史作家,《喋血的权杖》、《权臣之路》等书作者)
身居庙堂高处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可是,历史也是由鲜活的人、鲜活的事组成的,无数个卑微的人、偶然的事让历史显现出更为真切的面孔。在历史纸卷上舞动的主角们,于腾挪跌宕中展开自己的人生;无数个私密的人生,组成了完整的传奇的历史。且看张程给历史把脉,从不同的角 度挖掘历史深处的记忆。
——云岩涛(九州出版社编辑)
张程很年轻,但出版的书籍已有不少,从单本著作如《夺宫》《昙花王朝》,到“张口说书”系列书籍的出版,其写作步步深入。而今这本《给历史把脉》,他站在怀疑者的角度审视历史的面孔,触摸历史的脉搏,为历史增添了几分灵气,几多魅惑。
——谢艳芝(金城出版社编辑)
一桌用历史的边角料烹饪出的盛宴,一场挖掘历史深处意味的思维游戏。
——水南庄丁(网友)
编辑推荐《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是北大外交系李扬帆副教授作序,从历史大案看世道人心!历史作家梅毅、《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策划编辑丹飞、《广告部主任》作者董琦、《喋血的权杖》《权臣之路》作者王觉溟联袂推荐。
晚清军机大臣阎敬铭曾发现内务府为宫廷采购的皮箱,每个要价六十两银子。他就向慈禧太后指出,京城里皮箱单价最高不会超过六两银子,内务府采购皮箱时有克扣贪污的重大嫌疑。慈禧太后很有意思,就要阎敬铭给她买个六两银子的皮箱来看看。阎敬铭去市场上一看,惊奇发现所有皮箱店都关门不做生意了。一问,店主们诉苦说,内务府来公公发话要求北京城所有的皮箱店关门谢客,谁擅自开张就砸烂谁的铺子。阎敬铭也犟上了,写密信给天津道台,让他从天津买个皮箱子送过来。结果半个多月过去了,天津的箱子也没运过来。因为没有真凭实据,阎敬铭对内务府的指控也就不能成立了。后来一查,原来是阎敬铭派去天津送信的亲随收了内务府一千两银子,带着密信,不知所踪了。
目录
序 让清风吹拂历史紧锁的眉头李扬帆
自序
第一篇 官场好风景
官离不开仆:随从状告知县与官场利益
假官转正:离奇的假冒内阁中书案
强盗做好官:唐僧父亲赴任被杀案
皇帝的棋子:李敢刺杀卫青案中的各色人等
因字生祸:洪武间“魏观案”的转折意义
贫困的仕途:从鲁迅爷爷科场行贿看官员待遇
第二篇 艰难的生活
以暴制暴:弱者非法维权的逻辑
底层的爱情:名妓王美娘从良案
绝缨大会:宫廷性骚扰案件中的女性
江充告赵王:小人物向上爬的艰苦
满城黄金甲:嘉庆年林清攻入紫禁城案
中国人的穷:美国外交官眼中的乞丐问题
第三篇 最贵是人心
金丝雀原则:宋江杀阎婆惜案分析
自由的爱情:潘金莲的三段感情
鸵鸟心态:蔡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案
代价与偏执:汉武帝深陷方士案的心理分析
现实的婚姻:满少卿两次务实的婚姻选择
人情大于法:孝子王世名杀人案
第四篇 去适应社会
你何以立足:从时迁的排名看单位政治
最后的武器:从林冲白虎堂案说开去
国富与民穷:从沈万三族诛案看财富观
规则公正:科举冒籍案与公正问题
洪承畴降清:读书人做点事真难
罪犯的救赎: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晚清司法腐败
彰德秋操:清王朝为民国举办的阅兵式
第五篇 悬案雾重重
韩熙载夜宴:皇帝偷窥与王朝党争
清官乱杀人:从包公铡美案看“清官”不可取
圣人的人治:朱熹弹劾唐仲友案的桃色背景
雍正猝死案:哪个皇帝的死没有是非
谁是替罪羊:叶名琛失守广州案
无战略造反:两位太平天国大佬的死
战将与战阵:方伯谦案的定罪分析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读书之人,多半先看作者,再看出版社,再看内容。我认识作者,就从作者说起罢。
初次认识张程,是在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课堂上。讲到天子九鼎,我说这个鼎嘛,本来是用来煮肉的,是烹饪器,它一般为圆腹,立耳,三足。方形四足的少见。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钩。我们老家的人把鼎叫“鼎罐”,在火盆上面架起炖……正在摇头晃脑讲述期间,有人举手了,咦?不同意啊?一个瘦瘦的学生略带口吃地说道:老师,鼎是礼……器!我说你等等,我慢慢讲来呀,后来鼎成为了一种礼器。下得课来,我走到这位学生旁边,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张程。你哪里人啊?我浙江会稽人,临海的。
这叫我记住了本书的作者,一个对历史考据有爱好的斯文的略带口吃的浙江临海人。
思考是源于一种敏感。真正的学问则出自对某一学科的敏感,或者对某一问题的敏感,而不取决于是否科班出身。当爱好成为心之所系的时候,那就听从心灵的召唤吧。果然,张程即便是读了外交学的硕士,仍然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其大部分作品皆出于心有所系。不到而立之年,那著作也快有半个身子高了,令为师汗颜得很。
后来,张程翻译了一个美国人1895年写的《中国人本色》,使我认识到他的功力。一个研究生能够在读书期间翻译一部专著,是一种学术自觉和自律的表现。说真的,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文摘插图:
第一篇 官场好风景
官离不开仆:随从状告知县与官场利益
清朝晚期的一天,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县衙的稿案蒋福匆匆忙忙跑来找知县王梦梅。有一桩案件,王梦梅已经判决了,批驳了原告的诉讼要求。蒋福得了原告的银子,一定要王梦梅重新捉拿被告,翻案重审。
你一个我雇的、帮我打杂处理文件稿子的跟班长随,公然跑过去要我翻案,如果我照你的话做了,颜面何存!王梦梅坚决不肯。蒋福就和王梦梅在公堂之上吵闹起来。渐渐的,蒋福竟然占了上风,由吵变骂,骂得越来越难听。王梦梅憋红了脸,还不了几句嘴,完全处于下风,可就是不同意重新收押被告。最后蒋福叽哩咕噜的,撅着嘴骂了出去。
蒋福他何许人也,竟然胆敢当众辱骂顶头上司知县?而王梦梅为什么任凭他骂,也不强硬起来处理蒋福?
这一切得从县衙的权力结构说起,从王梦梅得官伊始说起。王梦梅原本在江西省厘局当官,要钱太狠了,弄得民怨沸腾,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控。王梦梅上下打点后被冠以“纵容司巡,任情需索”之名,拉出几个司巡小吏处理掉,仅仅“记大过三次,停委一年”就将事情敷衍过去了。后来,江西来了个贪财的新布政使,王梦梅走了他的门路,花一万四千两银子跑到玉山作了知县。官是恢复了,但这么一折腾将王梦梅给折腾空了。他不仅陪了之前贪污的所有钱,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尤其是买官就借了九千两银子。其中三千是钱庄上的一个朋友借的,另外三千两是问一个师爷借的,王梦梅答应上任后聘他管帐房。最后三千两就是蒋福借给王梦梅的,王梦梅答应上任后聘蒋福在县衙负责文件。
王梦梅的情况有点特殊,但在清代,官员借贷上任是普遍现象。上下应酬打点都需要钱,多数官员,尤其是新官是拿出不这笔钱的。所以他们需要向钱庄和私人借贷。私人看中他们的权力,纷纷解囊,可也负担了许多“利息”要求。最常见的就是借款人要求贷款的官员聘请自己担任属员和部门小吏,领取优厚的聘金当作本息,同时还能处理政务时上下其手,捞钱捞好处。蒋福和王梦梅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名义上,他们有主仆之分(这在古代是很严肃的关系),暗中联系他们的却是赤裸裸的利益。
所以,欠下巨债的王梦梅到任之后,他那一个帐房师爷,一个稿案蒋福,“凡百事情总想挟制本官”。起初他们两个人在县衙里还有点呼应不灵,后来他们二人理顺了关系以县令自居了。
这次,王梦梅受了蒋福的窝囊气,咽不下去这口气,就写了一纸谕
……[看更多书摘]
后记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中国历史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褒贬人物、评论古今。历史人物和事件都罩上了一层浓厚的对与错、善与恶的面纱。作为听书人和阅读者的后来人,常常在耳濡目染或者字里行间之中就先人为主地接受了前人的评判。前人的评判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做法背离了历史学客观公正的治学原则,对当事人对后来者都是不公平的。现在,历史学领域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历史人物、考证还原事件真相的热潮。许多面纱被掀开,对错美丑自有后来人评说。在这股风潮中,用法律眼光考评历史是重要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怀疑的精神。它敢于深入人性最丑恶的领域,用严谨的推移,吹去历史迷雾,还原真相,辨析对错。大凡错误的成见、先人为主的掩饰,都经受不了这般怀疑。历史并不是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迟早要被推到冷静严谨的手术台上。本书就是沿袭了这种怀疑精神,选取古代历史中的案件来透视部分历史原貌。历史案件作为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纠结了各色人物和社会活动,能集中反映历史的丰寡美丑。用法律之矛刺穿历史案件的外壳,里面的若干历史真相便会显露出来。这就是我创作本书的初衷。
必须承认,历史类通俗读物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前几年,因为各种机缘聚合,历史类通俗图书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市场繁荣。市场上出现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吴思的《潜规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标志性作品,它们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起撑起了本类图书的黄金穹顶。进入2008年后,。除了当年明月还在推出续集外,历史图书乏善可陈。这当中有部分从业者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破坏了市场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们对如何继续通俗解读中国历史的认识出现了瓶颈,大家迷茫了。新的历史材料、新的历史观点在前几年的热潮中被呈现殆尽,更新史料和更新观点的出现尚待积累。而新的写作方法,即所谓的草根读史、另类读史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用后也就不新颖了。历史图书写作的切入点无非三条: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市场上的历史图书一般是后两类。我在2006年进人历史图书市场时,既写断代史也写专门史。到2008年上半年,我也一度对创作的道路产生了疑惑。实话说,我到现在也没找到确切的前进道路,只是觉得应该多思考,勤思考,在作品的思想深度上下功夫,于是也就有了本书。这是一本介于断代史和专题史之间的书,更像是一本历史散文的集子。
虽说是历史案件,但书中的许多案子并非历史上明文记载的案子。它们分别选自《水浒传》、《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醒世恒言》等古代小说。但这丝毫不影响全书的真实性。相反,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案子只有非官方甚至是受到官方打压的古代小说才能记载。案子肯定有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底子是真实的,依托的社会现实更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些历史作品中更容易接近历史的真相。相关文章的文献引用情况已在文中注明。此外对本书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图书主要是《看到人心深处——120个有趣故事告诉你真实人性》(王溢嘉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0月)和《非常说法——中国戏曲小说中的法文化》(郭建著,中华书局2007年8月)。前者是我下班时在北京一号地铁上翻看的,后者是我在返乡的飞机、汽车上浏览的,多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