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论著选读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
品牌: 吴遵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44425575
·条形码:978754442557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外国教育论著选读》是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外国教育论著选读》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数位中青年教师的集体智慧,在研究生"教育论著选读"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历经数年之功编写而就。《外国教育论著选读》选取了现代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品读价值的五部外国经典教育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人类学》、《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学会生存》,通过教师解读、学生品读、师生论读的形式,走进经典,零距离触摸大师的深邃思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把握名著教育思想、了解作者思维方式、锤炼批判性的思考品质和撰写读书笔记的能力。
作者简介吴遵民,男,1952年生,上海市人,留日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十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2001年学成归国后,先后被聘为福建省人大终身教育立法顾问、上海市社区教育协会理事兼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区工作委员会特聘研究员等。主要著述有《现代终身学习论》 (2008)、《实践终身教育论》(2008)、《新版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2007)、《基础教育决策论》(2006)、《关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思考》(2004)、《现代中国终身教育论》(2003)、《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2003)等。
编辑推荐《外国教育论著选读》:本教材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重点教材基金资助。
目录
第一章 《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读(上)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我们怎样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三节 课堂实录:式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读(第一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二章 《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读(下)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重新识读杜威
第三节 课堂实录:《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读(第二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选读(上)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一个时代的水平线——简评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
第三节 课堂实录:《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选读(第一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选读(下)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课程理论的里程碑——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课堂实录: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选读(第二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选读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导读
第三节 课堂实录:《教育人类学》选读(第一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六章 《被压迫者教育学》选读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革命教育学的真谛——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导读
第三节 课堂实录:《被压迫者教育学选读(第四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第七章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选读
第一节 阅读方法与阅读准备
第二节 名篇导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导读
第三节 课堂实录:《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选读(第二讲)
第四节 读书笔记
主要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记得,1943年,我考进了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读了教育学系。当年,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比较宽松。那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教学条件、生活条件都极其困难。上一门专业必修课,老师总是在第一课时,在黑板上写上一黑板的本课程的中、英文参考书。这是老师的责任。至于课后看不看,那是学生各自的“权利”了。
根据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爱好,在大学本科的4年里,有些同学和我前前后后、陆陆续续地学习过一些西方教育名著,如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的《大教授学》,洛克著、傅任敢译的《教育漫话》,卢梭著、魏肇基节译的《爱弥儿》,康德著、瞿菊农编译的《教育论》,赫尔巴特著、尚仲衣节译的《普通教育学》,斯宾塞著、任鸿隽节译的《教育论》,杜威的《学校与社会》(刘衡如译)、《儿童与教材》(郑宗海译)、《思维与教学》(孟宪承、俞庆棠译)、《民本主义与教育》(陶知行译)等。有些也找英文本对照看看。我们还曾读过品克维奇著、卢哲夫译的《教育学新论》,尚仲衣节译的《苏联的科学与教育学》。当年只是囫囵吞枣,半知不半解的,如是而已。不过也算开始“认识”了这些教育学“大家”,也算初步接触了这些教育名著的皮毛。
我记得,我们华东师大1951年建校以后,教育学系的课程比过去多了,全是必修,安排得很密集。而且确认西方的教育论著都是“反动的”。甚至不敢看英文了,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载体。50年代中期以后,批判“现代修正主义”了,苏联的论著是“修正主义”的了;甚至连俄文,也成为“修正主义的’’载体了。
文摘从广泛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儿童,儿童是社会的成员,他承担了多样的社会角色,并且他将组成未来的社会,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未来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如何,取决于今天的儿童。因此,我们如何培养儿童,如何指导儿童的活动就不只是关乎个人,不只是关乎当下,更是关乎社会,关乎社会的未来。
儿童的天性和活动充满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得到发展,发展到哪种程度,都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刺激,取决于社会的指导。“社会在指导青少年活动的过程中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①所以,有必要围绕儿童的天性,根据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对儿童的天性进行调适,对儿童的活动进行组织。当社会的精神在儿童身上得到体现,当社会的兴趣在儿童身上得以形成,当社会的能力在儿童身上得以发展,儿童就必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其社会角色,并能够承担起与角色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样,通过对未来社会成员的培养,社会也就有意识地对它自身的发展做出了调整和安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认为儿童是“实现社会目的和道德理想的唯一手段和工具”。
如果从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看儿童,儿童不仅作为一个概念非常抽象,作为“人”也相当渺小,微不足道。成年人出于天然的情感,也许会对自己的孩子怜爱有加,但不会真正尊重未成年的孩子,更不会普遍尊重所有的儿童。可是,如果像杜威那样,从社会的观点看待儿童,那么,儿童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概念,而且是受到与成年人同等尊重的社会成员。儿童不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他们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担当着多样的角色;儿童不再仅仅是需要父母照顾和监护的未成年人,更是社会的未来。杜威说儿童是“共同体的生活经验载体”,是“社会资源与理想的托管者”,是“实现社会目的和道德理想的唯一手段和工具”,这听起来似乎是把儿童“贬低”了。然而,当我们将这些话转译一下,就会发现儿童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社会目的与理想得以实现、社会的明天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