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集要(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
品牌: 孙思邈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6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8154043/9787538154047
·条形码:978753815404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千金要方集要》对唐代《千金要方方》一书进行了新选,选取了包括内科、外科、肿瘤等方面的疾病的中医论述以及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某些方后附有临床新用,或介绍了某方的近代用法,或介绍某病的最新治疗方法,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编辑推荐《千金要方集要》出版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孙恩邈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千金要方集要》对其代表作进行了重新点校。并收集、整理了相关方药的临床新用。
中医古籍经典
目录
孙思邈评述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
大医习业第一
大医精诚第二
治病略例第三
诊候第四
处方第五
用药第六
合和第七
服饵第八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三
妇人方中
虚损第一
羊肉汤的临床新用
吴茱萸汤的临床新用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新用
虚烦第二
瓜蒌薤白汤的临床新用
中风第三
独活汤的临床新用
葛根汤的临床新用
心腹痛第四
恶露第五
下痢第六
白头翁汤的临床新用
鳖甲汤的临床新用
淋渴第七
栝蒌汤的临床新用
杂治第八
黄芩散的临床新用
半夏厚朴汤的临床新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四
妇人方下
补益第一
月水不通第二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
月经不调第四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五
少小婴孺方
序例第一
咳嗽第六
射干汤的临床新用
桂枝汤的临床新用
癖结胀满第七
痈疽瘰疬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六
七窍病
目病第一
泻肝汤的临床新用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
舌病第四
唇病第五
齿病第六
喉病第七
耳疾第八
面药第九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
诸风
论杂风状第一
诸风第二
贼风第三
乌头汤的临床新用
偏风第四
防风汤的临床新用
葛根汤的临床新用
独活寄生汤的临床新用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
竹沥泄热汤的临床新用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
坚症积聚第五
乌头丸的临床新用
大黄汤的临床新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胆腑
胆腑脉论第一
胆虚实第二
温胆汤的临床新用
咽门论第三
髓虚实第四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吐血第六
黄土汤的临床新用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新用
麦门冬汤的临床新用
万病丸散第七
三物备急丸的临床新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脏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新用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小肠腑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小续命汤的临床新用
风癫第五
人参汤的临床新用
风虚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
脾脏
脾脏脉论第一
秘涩第六
麻子仁丸的临床新用
三黄汤的临床新用
热痢第七
冷痢第八
乌梅丸的临床新用
疳湿痢第九
小儿痢第十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胃腑脉论第一
胃虚实第二
喉咙论第三
反胃第四
呕吐哕逆第五
噎塞第六
胀满第七
加味厚朴三物汤的临床新用
痼冷积热第八
大黄附子汤的临床新用(一)
大黄附子汤的临床新用(二)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脏
肺脏脉论第一
肺痿第六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新用
肺痈第七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
肾脏
肾脏脉论第一
精极第四
骨极第五
骨虚实第六
腰痛第七
补肾第八
金匮肾气丸的临床新用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
消渴第一
淋闭第二
尿血第三
水肿第四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疔肿痈疽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
隐疹第五
瘭疽第六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三
痔漏
九漏第一
肠痈第二
大黄牡丹汤的临床新用
排脓散的临床新用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
恶疾大风第五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五
备急
猝死第一
蛇毒第二
被打第三
黄芪散的功能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新用
火疮第四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六
食治
序论第一
果实第二
菜蔬第三
谷米第四
鸟兽第五
……[看更多目录]
序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学者将其分为5个方面:
1.文献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对中医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这一阶段的文献整理研究给20世纪后期、2l世纪初的中医作了“留种”的工作。
2.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卫生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许多院校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从1958年到20世纪末,共编写了六版教材,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主要就是靠这套教材学习中医的。
3.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证本质、证候学),再如,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病名研究、治则治法研究、方药研究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
4.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角度研究中医,如周易与中医、道学与中医;从哲学方法研究中医,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生物全息理论等解释中医理论。还有的从天文学、气象学、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来研究五运六气;还有的从数学研究制作五行的数学模型等。
5.实验研究:采用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方药对一些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疗效;通里攻下方药对某些急腹症的疗效;活血化瘀方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等。在实验结果比照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探讨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等,从早期的抑菌抑毒实验,到多方法、多层面以至到分子水平上更为微观的研究,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方药机制的探讨,采用了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分子物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文摘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
大医习业第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