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社会学视角的艾滋病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品牌: 向德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709768/9787509709764
·条形码:978750970976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学视角的艾滋病研究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内容简介: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体系的基础与关键。《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三角测量等方法,对因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从场域与惯习、关系与网络、社会资本、贫困、社会歧视、社会支持等角度研究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艾滋病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提出建立社会运行系统、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向德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性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学。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出版教材和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4余项,研究成果3次获省部级奖励。
编辑推荐《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无论是个体角色的扮演、社会互动还是人格构建都与社会处境紧密相关。生活在不同社会处境下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本研究对艾滋病患者社会处境的探讨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艾滋病患者生活的社会情境,即与艾滋病患者发生联系的制度、舆论、风俗、他人等,其二为艾滋病患者在这种特定情境中的适应状态,如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
一 社会处境的涵义
二 艾滋病患者特定的社会情境
三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情境适应
四 社会处境的改善
第三章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 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三 艾滋病患者的行为特征
第四章 艾滋病患者的场域与惯习
一 场域与惯习的理论分析
二 进入卖血场域
三 场域与惯习双重作用下的歧视与排斥
四 治疗、救助与支持——场域的置换与惯习的再生产
五 小结
第五章 艾滋病患者的关系与网络
一 关系与网络的理论回顾
二 社会支持资源的需求与获得
三 社会支持资源的分析
四 资源在社会支持网中的流动
五 小结
第六章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资本
一 文献回顾
二 社会资本的现状
三 社会资本缺失的影响
四 社会资本创建的对策
第七章 艾滋病与贫困的传递
一 研究意义
二 贫困及贫困传递理论
三 贫困与艾滋病的关系
四 贫困的横向传递与纵向传递
五 遏制贫困传递的对策
第八章 艾滋病与社会歧视
一 社会歧视的理论研究
二 社会歧视的表现
三 社会歧视的归因
四 社会歧视的文化构建
五 社会歧视的后果
六 社会歧视的内化
七 社会歧视的减少与消除
参考文献
附录个案访谈名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传人性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人期、扩散期进入快速增长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发现了大规模的、因有偿供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这些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部分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负担较重,主要因经济贫困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这部分因有偿供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展开。
艾滋病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艾滋病及其防治工作不只是生物学、医学的问题,更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艾滋病防治的重要前提是了解导致艾滋病流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把握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往人们主要是运用医学、卫生学等方法进行研究,较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艾滋病流行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不足,对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的原因研究不足。
文摘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背景
1981年,美国率先发现了艾滋病,这是人类最早关于艾滋病的确切记载。在此之前,世人对艾滋病一无所知,不知道这种疾病源于何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感染了这种疾病。艾滋病从一开始就被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自从1981年报告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导致2500多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杀伤力的疾病之一。艾滋病目前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年7月29日发布的《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尽管全球艾滋病患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下降,但总人数仍有所上升,在2007年达到3300万。其中67%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而且,非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0%是女性,年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3/4是女性,比例都高于50%的全球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但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仍然居高不下。
后记本项目运用社会学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艾滋病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提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本项研究成果是我们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集体合作的结晶。我们从2003年开始介入艾滋病研究领域,一路风霜,一路艰辛;一路耕耘,一路收获。几年来,我们的研究足迹从湖北、河南、安徽延伸到广东、四川、云南,我们的研究领域由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扩展到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文化环境;我们的研究重点由现状分析转到行动研究。这个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有王进、夏昌奇、张翠娥、陈琦、余明威、吴丹、徐莉、姚霞、李光勇、程玲、唐莉华、邱琳、姜刈非、徐茜、王慧娟、雷茜、刘畅、田旭娥、李艳红、密兰唏、黄恋、李华俊、周群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