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6期)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
品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71005360000
·条形码:977100536000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6期)》主要内容包括: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壮哉,我少年中国……”、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节选)、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与它面对的西方列强、鲁迅:《呐喊·自序》(节选)、从沉默到呐喊、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节选)、一首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节选)、“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危亡时代的不屈之声、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节选)等。
编辑推荐《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36期)》:
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特刊
目录
序:百年中国读本
1900~1948
1900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壮哉,我少年中国……”
1919年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节选)
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与它面对的西方列强
1922年
鲁迅:《呐喊·自序》(节选)
从沉默到呐喊
1935年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节选)
一首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1935年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节选)
“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
1935年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危亡时代的不屈之声
1939年
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节选)
怒吼吧!黄河
1940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节选)
1940年的延安:一个新民主主义政治模型
1948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节选)
苦苦寻求着的乡村出路
那次突然逆转的会议
1949~1973
1949年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节选)
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
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节选)
古城保护的难题
1956年
乔羽、刘炽:《我的祖国》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大河
1957年
马寅初:《新人口论》(节选)
生育计划与计划经济
1959年
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信》(节选)
那次突然逆转的会议
1963年
雷锋:《雷锋日记》(节选)
雷锋的笑容
1966年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节选)
焦裕禄:穿越时代的人道主义
1967年
遇罗克:《出身论》(节选)
殉道者遇罗克
1974~2007
1974年
张天民:《创业》(节选)
一部引发政治事件的电影
1975年
周恩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四个现代化与总理的终生夙愿
1979年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一部引发政治事件的电影
1983年
电视片《话说长江》《节选》
第一部以“真切”为标准的纪录片
1984年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与“一国两制”
1992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南巡讲话)(节选)
总设计师的“举重若轻”
1996年
宋强、张藏藏、乔边、古清生、汤镇宇:《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节选)
“对美国说‘不’,首先是对自己说‘不’”
2007年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百年中国读本
当一种在世界上占据强势的文明逼近到“老大帝国”面前时,中国曾经历了一步又一步的退让和屈辱。当1900年8月,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联军攻占北京时,中国已经被迫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延续发展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在强势的现代西方文明面前劣势之明显,非经一番彻底改造已无生存的空间。而1901年义和团运动被平息后,与西方文明在心理上对抗的方式也基本终结了。
因为“维新运动”失败而出走日本的梁启超,在那一年奋而“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日少年中国之少年”,呼吁制出将来一个“少年中国”。1902年,邹容在《革命军》中设想的“中华共和国”,其最基本的独立自由权力,是“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这一步一直走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有了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政治体系,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在这之后又经历了艰难的发展道路选择,付出了很多政治代价,才使广泛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变革得以走向一个越来越光明的方向。经过百年艰辛的再造,无数精英人物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才使中国终于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落后、欺凌与屈辱,真正走向了强盛和生机勃勃。
从100年前开始的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伴随着每一代人对一个新的国家的梦想和对中华文明的自省。展开贯穿其中的历史文本,中西古今的种种思想资源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其间“错综交织、融会冲突”着,却也向我们显示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境况和社会选择的推动力。中国,在历史中终得复兴,虽然历史远未终结,但今天的中国终于可以回应百年前先人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