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
分類: 图书,国学,经部,周易,
品牌: 杨吉德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4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33314002
·条形码:978753331400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将切入点选择在周易创作思想上,据此挖掘出创作卦爻辞的六十四卦卦象体系,有别于以《易传》和汉易为代表的传统的卦象理论;并根据卦象规则和造字法,主张用字的古义而不是用假借义解易,对许多字义作了新的探索,对卦爻辞也进行了新的阐释。这种治易方法初步实现了卦象、字义、卦爻辞思想的统一,开辟了一条义理与象数统一解易的新路径。
编辑推荐《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为齐鲁书社出版。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编 周易概说
第一章 “周易”说
一、《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
二、关于周易的概念
第二章 《大象》说
一、《大象》应是周公的作品
二、象辞中的八卦
三、象格为六十四卦命名
四、象辞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周易卦象
一、封象源流
二、封象的基本要素
三、周易六爻之象
四、周易卦象的取象方法
五、六十四卦的派对
六、六十四卦的分类
七、六十四封的排序之象
八、注重卦爻辞之间的相互关联
九、对《系辞》十三卦的探讨
第四章 周易卦爻辞的字义
一、周易文字的时代特征
二、周卦象规划分析字义
第五章 分类解析六十四卦
一、八卦的复卦
二、一爻卦和五爻卦
三、二爻卦和四爻卦
四、相连的三爻卦
五、《既济》、《未济》系列卦一
六、《既济》、《未济》系列卦二
附:浅论“卦主说
第六章 卦爻辞蕴涵的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一、筮卦中的辩证法
二、卦辞中的哲学思想
第七章《周易》占断用词及词组解
一、吉、咎、吝
二、亨、利、元
三、凶、厉、悔
四、贞
五、孚
六、或
七、利涉大川
八、利有攸往
九、王假有家·王假有庙·王假之
下编 解析六十四卦
1.乾卦
2.坤卦
3.屯卦
4.蒙卦
5.需卦
6.讼卦
7.师卦
8.比卦
9.小畜卦
10.履卦
11.泰卦
12.否卦
13.同人卦
14.大有卦
15.谦卦
16.豫卦
17.随卦
18.蛊卦
19.临卦
20.观卦
21.噬嗑卦
22.贲卦
23.剥卦
24.复卦
25.无妄卦
26.大畜卦
27.颐卦
28.大过卦
29.习坎卦
30.离卦
31.咸卦
32.恒卦
33.遁卦
34.大壮卦
35.晋卦
36.明夷卦
37.家人卦
38.睽卦
39.蹇卦
40.解卦
41.损卦
42.益卦
43.夬卦
44.姤卦
45.萃卦
46.升卦
47.困卦
48.井卦
49.革卦
50.鼎卦
51.震卦
52.艮卦
53.渐卦
54.归妹卦
55.丰卦
56.旅卦
57.巽卦
58.兑卦
59.涣卦
60.节卦
61.中孚卦
62.小过卦
63.既济卦
64.未济卦
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周易研究发端于战国时的《易传》,汉代以后,易学的演变分化为象数易和义理易两大流派。大致来说,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流,魏晋易学以义理派为主流,宋元明清时期,象数与义理两派呈现并行发展的趋势。清朝人归纳为“两派六宗”,指出:“《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象数派注重卦象和筮数,把形式置于首位,以为义理尽在象数之中;而义理派则注重义理,置内容于首位,王弼称之为“得意而忘象”。其实,象数派何尝不在通过象数探索义理,而义理派又何尝不想通过卦爻之义去发掘象数!但历经二千多年的探讨,两者还是没有走到一起。笔者以为象数易与义理易互相攻驳的真正原因,在于谁都无法完整解释周易,而且“太卜遗法”与文王写周易之法同样也相距甚远。
文摘爻题的作用不能忽略。六个爻次各有不同的属性,它划定了爻辞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同人》:“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爻题给予的客观环境,从地域讲是外卦,或是在国外;特性是静中有动。在这种客观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主观行为吉,什么样的主观行为凶,就有了写作的依据。
2.叙事主体部分。它依据爻题提示的爻位和阴阳属性,用现实中存在的主观行为作为假设,论述卦辞的主题思想。如《同人》主动爻六二表示柔弱,卦象显示出一种柔弱的环境,“同人”的意思是团结才有力量。“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乘其墉”是说将战车排开像城墙一样,用于抵御敌人的进攻,是一种静的形态;九四在外卦,在外遇强敌,众志成城,以静制动,表现了昂扬的斗志,这就是静中有动。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显示了“同人”的力量。“弗克攻”,没有谁能够战胜他。
3.断辞,即爻辞的结论部分,是在爻题表示的客观环境中实施某种主观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断词有亨、吉、凶、悔、吝、厉等,前面所讲的“同人”之“吉”就是“乘其墉”的结果,如果不采取“乘其墉”的行为,就违背了卦辞“同人”的主题思想,可能会出现“凶”的结果。
有的在爻题后面直接写断辞,没有假设主观行为,这样的爻辞给解卦者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恒》“九二悔亡”,居中而动,则不会有悔恨之事发生,动是指要像“恒”一样的动。反过来说,如果不动,或不能像“恒”一样的动,则要有“悔”矣。
后记笔者196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首届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幼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闲暇之余,总是喜欢读读中国古代的诸多元典、名著。而对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笔者更是兴味颇浓,心向往之。
当笔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通释《周易》卦象后,自然是惊喜不已。本来,以笔者的学识和职业(国企职工),原不敢设想著书立说,但阅读了许多解《易》书籍后,发现《周易》这个迷宫实在是困住了太多的古今学人。而现今,某些《易》学书籍又充斥着随意解释和学院派繁琐的训诂之学;尤其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更使某些易学者们蜂拥而至,其结果是把《周易》的时代性和系统性早已丢得不知去向。
鉴于此,笔者相信,本书所述,应当是找到了《周易》迷宫的进出之门,拨开了覆盖在《周易》身上的层层迷雾。本书本着回归历史、追寻文王原创思想的主旨,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依照《周易》由筮卦而产生卦爻辞的创作思路,在筮卦体系、字辞解释、思想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与传统流派截然不同的结论。毋庸讳言,由于笔者的学力浅薄,有些结论在论证上可能较为粗疏,不太成熟,但笔者却努力地还原、再现文王原创《周易》时的思路、主旨与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