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的背后
分類: 图书,军事,中国军事,军事政策,理论,
品牌: 谭克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80437X/9787509804377
·条形码:978750980437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深挖洞”的背后》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的“深挖洞”作了全景式的记述,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深挖洞”的纪实作品,也是一部系统介绍防空防灾知识的科普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应是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亲历了重大的事件,使得《“深挖洞”的背后》更具真实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作者简介谭克明(晓坛、克明) 重庆长寿人。1955年12月生,1973年12月入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防大学基本系。现就职于解放军总参谋部,大校军衔。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参加撰写的《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陆军》、《二十一世纪初期军队建设发展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过《中国工程兵传奇》专著。与人合作主编过《国情教育教程》、《军队青年成才方略》等著作。
编辑推荐《“深挖洞”的背后》是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挖洞溯源/挖洞百态/挖洞评说/山底洞人/挖洞转变/洞为媒/洞天变换/挖洞科技/洞天降龙/洞天禁忌/洞人有才/洞天护航/洞天文化/洞人历难/寓洞于教/依法治洞/洞天延伸/别有洞天/洞天盘点/挖洞之最
目录
第一章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第二章挖洞溯源
第三章挖洞百态
第四章挖洞评说
第五章山底洞人
第六章挖洞转变
第七章洞为媒
第八章洞天变换
第九章科技兴洞
第十章洞天降龙
第十一章洞天禁忌
第十二章洞人有才
第十三章洞天护航
第十四章洞天文化
第十五章洞人历难
第十六章寓“洞”于教
第十七章依法治洞
第十八章洞天延伸
第十九章别有洞天
第二十章洞天盘点
第二十一章挖洞之最
附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深挖洞”,这个战备口号大家并不陌生。但“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一场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需要深入的了解。
“深挖洞”,原本是一个战争话题。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攻与防、矛与盾相互促进、交替发展的历史。兵器的发展,促进了防护技术的提高;防护技术的发展,又刺激了兵器性能的改善。在冷兵器时代,一座万里长城足以抵挡刀枪剑戟的进攻;火药兵器的出现,催生出炮台要塞式防御体系;而热核武器的诞生,“深挖洞”,便成为现代防御的主要手段。因此,“深挖洞”是现代防护工程建设的代名词。
防护工程由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也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防护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当前进行的反恐战争都雄辩地证明,防护工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护工程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防护工程体系,为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赢得建设发展的和平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摘插图:
第一章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遮风避雨的伟岸身躯,深感严重的战争压力。
毛泽东,这位从人民战争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他藐视任何侵略者。在他的眼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他曾站在时代的巅峰气吞八荒地说过:“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足见一代伟人的宏伟气魄和英雄胆略。但他对战争一旦突然袭来,原子弹—旦掉下来,如何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如何保存反侵略战争的潜力,—直进行着战略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异常险恶。美国企图控制中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敌视的政策。蒋介石集团盘踞在台湾及其沿海岛屿,伺机窜犯大陆。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尽陕恢复被战争摧毁的经济,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毛泽东从当时的全球战略格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革命同苏联关系符合逻辑的发展。
古往今来,战争与和平,都是涉及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是制约一个国家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乃至影响国家内外政策、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和基本依据。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一个致力于和平建设的政党、一个在国际敌对势力严重威胁之下的国家,不能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不能不对此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否则就会招致被动挨打、甚至亡国灭种的灾难。
毛泽东洞悉国际形势,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判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进行工作,一方面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至鸭绿江边。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希望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随着
……[看更多书摘]
后记对于“深挖洞”这一重大而又神秘的历史题材,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去把握,恰如其分去描述?我力求采用纪实文学的创作方法,依托完全可信的史实再现新中国“深挖洞”的生动实践,以历史的真实来感染和吸引读者,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难免有不当或不周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深挖洞”的亲历者批评指正。
为了写这本书,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集资料,先后查阅了记录国防、人防工程建设历程的文献、大事记、会议文件等大量档案材料;参阅了《中国人民防空五十年》、《工程兵回忆史料》、《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中国筑城史》、《人民工兵》杂志、《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等大量的书刊资料;参加了不少有关“深挖洞”的会议活动;采访了近百位与“深挖洞”有关的亲历者、当事人,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人防办公室李扬副主任,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卫东院长,《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胡凌云社长、吴本伟副社长、孙卫东总编都非常关心本书的撰写,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第二编研室袁禹友大校认真审阅了书稿,《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朱汉仓编辑选配了图片;工程兵编研室、工程兵档案馆、《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