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建国
分類: 图书,传记,人物总传,中国,
品牌: 李建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40443924
·条形码:978754044392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的名字叫建国》内容简介:60个“建国”——60篇自述——60个人生故事。不同人生画卷在共和国60年沧桑巨变中展开。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朴实中袒露心底的真实,平凡里书写生命的传奇。共和国走过了60年,我们的人生也走过了60年。无论是风雨突袭的时刻,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60个“建国”、百万个“建国”,乃至亿万个“建国”与共和国牵手走过!
当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命运融入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当我们将共和国的日新月异纳入自己的人生观察,这其间有多少的沧桑与浩歌!
编辑推荐《我的名字叫建国》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编 都市交响
艰难与希望,造就我们共同的名字
我与共和国同龄
烹调出最好的滋味
我为祖国造车忙
我是松花江畔护鸟人
名字激励我成长
明天会更好
我的“建国”情怀
最大的梦想:做个军人
父亲的名字叫“建国”
“建国”是我“大哥”
血性汉子爱唱歌
第二编 希望田野
铁环越滚越圆
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一个农夫的心里话
忆往昔峥嵘岁月
命运是个倔强的圆
第三篇 守望和平
小米饭与共和国
寸草舂晖
大建国与小建国
做个出色的普通人
西藏——我的第二故乡
我的七年“建国”史
我的平凡追求
第四编 最美舞姿
弘扬国粹报效祖国
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
最美舞姿
落笔无悔
足球人生
一枝名叫建国的玫瑰
话说“建国”
第五编 公仆追求
我的外交生涯
扎西德勒
一生建设祖国
过去的光阴似火
我是“大肚子”建国
朴素的情感
像花一样开放
第六编 科教春天
陈毅的报告影响我一生
爱洒非洲石头城
北大荒——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
我为“建国”名字自豪
三尺讲台放飞我的梦想
女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从村童到教授
一个寻常的教师之家
我的名字叫建国
苍山传出我的歌声
第七编 赢在中国
把爱传出去
母亲、老屋及红床
60后的孜孜以求
我从青山来
为了一生的信念
步步为赢
第八编 青春无敌
崛起的又一代
爱拼才会赢
我本世间一凡人
我是庙里出生的“建国”
80后的梦想
我的未来不是梦
……[看更多目录]
序言“国庆”一词据说最早见于西晋时期。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他的《五等诸侯论》中提到“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当然中国封建时代的“国庆”主要还是对当朝皇帝、皇帝家族的一种膜拜活动。那时代,“国庆”“建国”是一种专利,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事,百姓一般只有被接受、被去凑热闹的份。
中国的历史只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人民当了家作了主,这种主人翁意识也就从老百姓的取名中折射出来。过去,百姓不愿也不能将“国庆”、“建国”拿来作自己的名字。而今,老百姓取名也要韵“建国”“国庆”的味。据统计,中国最大数量的同名是“建国”,近百万;其次是“国庆”,近50万。这样的统计数字在世界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
共和国走过了60年,我们的人生也走过了60年。当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命运融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当我们将祖国的日新月异纳入自己的人生观察,这其间有多少的沧桑与浩歌160年前的浴血奋战终究迎来世界东方的一次壮丽日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60年来的艰苦创业再次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东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让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共和国60周年大庆在即,从地方到中央,从个人到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庆祝活动正以各种形式展开。其中,《我的名字叫建国》也算是国庆60周年盛大庆祝活动中的一个美妙音符吧。
文摘插图:
第一编 都市交响
艰难与希望,造就我们共同的名字
大学毕业已20余年,至今,我依然记得我们年级辅导员给我的毕业留言:“也许你不曾知道,我的原名也称‘建国’。”
看到这个留言,我很吃惊,因为作为学生,我当时一直以为“建国”这个名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没想到同名的情况竟然就在身边。
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同名现象,让我开始意识到,叫“建国”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再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目前全中国叫“建国”的人多达96万。
说句实话,很久以来,我一直不喜欢自己这个俗不可耐、又屡屡重复的名字。然而近几年,面对一个又一个“建国”,我心中不免经常生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选择“建国”这个名字?尽管我知道,每一个子孙的名字,都饱含着父辈的殷殷希望,那么,他们到底希望什么呢?
随着人生日暮,我发现父亲越来越喜欢回忆过去。他常常说起他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经历。他说,1958年他16岁就到桐柏参加大炼钢铁;1959年开始没饭吃,只得从唐河步行到随县的深山,去拉木材挣饭吃;1960年饿得全身虚肿,出不了门;好不容易熬到1961年,他听说有个亲戚在湖北五三农场,为了不被饿死,便在爷爷奶奶的泪水中,带上全家的积累——10块钱,拿了一件破大衣,一半步行一半乘车坐船,到达近800里外的湖北五三农场。从此,他便落脚五三农场。
时至今日,他常说,那时候农场的南瓜汤,他一顿能吃半脸盆。他说那些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饱,也从来没饱过。
1962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浮夸风得到逐步扼制,全国的经济开始慢慢恢复。身在鱼米之乡的湖北,父亲开始偶尔能够吃到一顿两顿的干饭,他于是隐约开始看到幸福的曙光,他时常想到远在河南的爷爷奶奶,时常挂念他们能不能吃饱饭,无论野菜还是粮食。
1963年初,父亲收到爷爷的书信,便借了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和几十块钱,请假回到河南老家相亲。当他看到依然难以吃饱饭的爷爷奶奶和我的叔叔姑姑们,个个骨瘦如柴,父亲一下子跪倒在爷爷奶奶面前,痛哭失声;因为面对这一大家子人,他知道,他根本无力救助。可是,已经习惯了苦日子的爷爷奶奶扶起他,劝慰道:现在比过去好多了,咱一家没饿死一个人,咱应该高兴。
父亲能吃饱饭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不少的羡慕,父亲的相亲因此异常顺利。仅仅半个月之后,简单而快速完婚的父亲,就带着母亲踏上了返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