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提醒(青少年国学馆系列)

分類: 图书,励志与成功,
品牌: 贺建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2836115
·条形码:97875028361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青少年国学馆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老子的提醒》内容简介:《老子》道出了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被称为“万经之王”,又是一部修身处世的“东方圣经”。读老子,就是读人生,读人生哲学。如今,《老子》被定为大学生、中小学生必读书,必将成为今后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主流教材,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对于提升素质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口八要我们把桶放下去,就一定满载而归。读懂老子智慧,参透人生真谛。
媒体推荐中国文化其根在道家,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著名学者、哲学家 胡适
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著名学者、文学家 梁实秋
编辑推荐《老子的提醒》:一部揭示人生真谛、处世方法、养生智慧的古典哲学名著。老子以哲学的方式探究人生问题,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修养方面,对人的生存本原、根据、价值、意义、智慧、境界、修养、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卓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以文化修身,以国学养性。
目录
第一章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看淡看轻看远看开
无我是人生最高境界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道法自然,懂得行止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做趋势的追随者
第二章 清静无为:修心的最高境界
私心越小越好
人不能贪图享受
看得破,撇得开
致虚守静,内心安详
贪多则会迷惑
冷静稳重不急躁
清静心无敌
安若止水,知足常乐
战胜自己的脾气
第三章 抱朴守真:养生的最高境界
淡泊超然才是本真
大肚能容天下事
随缘生活,随心自在
生命之重,名利之轻
养生贵在适度
快乐源于心灵的富足
从淡泊中获得快乐
守住纯和之气
享受简单生活
平淡平和过一生
第四章 匀知者明:做人的最高境界
言行举止见修行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没有贪欲就不会迷失
许诺做事要考虑充分
行成于思,行胜于言
行事要有主见
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要大智慧不要小聪明
知可为而为之
甜言蜜语是毒药
第五章 大智若愚:聪明的最高境界
更聪明的人不说话
大智若愚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适时藏起自己的锋芒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学会看破不说破
第六章 见于未葫:修福的最高境界
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管好自己的嘴巴
损益相生,学会取舍
祸福相倚要看透
消祸患于未萌之时
最困难的时候要挺住
做事要善始善终
无争才能无祸
安而不可忘危
福往者福来
第七章 与人为喜:交往的最高境界
不要试图改变他人
常怀一颗善心
最好的行善没有功利心
做人一定要厚道
与人相处和为贵
善言善行惠己及人
用德行来回应怨恨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
第八章 以柔克刚:制胜的最高境界
恒是成功的真谛
做人不能以大自居
柔弱胜刚强
不亢不卑,不骄不谄
把自己放在下位
不敢为天下先
强悍会死,柔弱可活
守柔可以得长久
处世需要“柔道”功夫
锻造一颗柔韧的心
第九章 委曲求全:圆融的最高境界
像水一样活着
学会低头与转弯
花要半开,人要半醉
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要知足更要知止
结缘总比结怨好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两千多年前,周朝史官老子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应守关之将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的优秀代表,《道德经》的闪光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其中的格言警句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行动格言。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81章。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主宰天地万物却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而不加干预。德是大道在天地万物中的自然表现和流露,是人人可以修而得的幸福人生的真正保障。道是自然和宇宙的规律,德是人生和社会的规律。《道德经》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经》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对于提升素质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在这部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名著里,老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提醒我们要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告诉我们,修心的最高境界是清静无为,提醒我们要能够守静致虚,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以无争的沉静持守着出世的超然。
老子告诉我们,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抱朴守真,提醒我们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固守淳朴自然本性,淡泊名利,在宁静高远的境界中体验人生的快乐,感受生命的美丽。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自知之明,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一生看做是一本书,读懂了自己也就了解了生命。
老子告诉我们,聪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提醒我们要藏锋露拙,外愚内智,小事糊涂,大事聪明,在处世中处处留有余地,避招风雨,左右逢源。
老子告诉我们,修福的最高境界是见于未萌,提醒我们要见微而知著,把问题和动乱解决在萌芽状态,善待成败得失,不要在得失之间迷失了自己。
老子告诉我们,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与人为善,提醒我们要常怀一颗善心,克己让人,以德报怨,坚持德行的修练,彼此友爱亲善、和谐地相处。
老子告诉我们,制胜的最高境界是以柔克刚,提醒我们学会守柔处雌,不逞胜好强,守弱用柔,谦下不争,如此才能进退适度,游刃有余。
老子告诉我们,圆融的最高境界是委曲求全,提醒我们学会弹性处世,能屈能伸,灵活变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圆融处事,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生存。
人生需要提醒。提醒是人生前行的航标,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提醒的人生是更加完美的人生。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教诲依然辉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启发着我们的人生境界,点亮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跟随老子修道,尽自己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完美。
文摘插图: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老子·第一章
【译文】
道,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之道的真实概念;名,凡是可用来命名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创生的根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如果这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就不能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里面,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后来,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恒”就改为了“常”。老子首句,玄机四伏,充分表达了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智慧。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不同,其解释大相径庭。老子首句常见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者董子竹2002年出版的《老子我说》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教太乙派内部口授老子篇首的断句法,董子竹当初闻听这样的断句,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总称,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代名词。这个“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并非固定形式,亦非常形,是对世界的抽象认知,又是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活的思维。所以,“道”是虚无,是无法说清楚、讲明白的。老子说,要是能说清楚、讲明白的话,那显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变的道了。他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提醒我们注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道”在老子眼中是特指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是不可见的,同时又是存在于事物形态中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因此物与物往往是以形态来区别的,而不同形态的事物又往往体现不同的规律性。
老子十分清楚地抓住了一个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过程的。当然不是老子不承认有个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认而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