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第4卷)

分類: 图书,军事,中国军事,
品牌: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6558723
·条形码:97875065587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第4卷)》内容简介:这部由400余位人民解放军将士撰写的军史巨著,全景式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编辑推荐《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第4卷)》:展示军队建设辉煌成就,反映军事变革重大事件,记录和平量期我军历史,彰赤全军将士精神风貌。
目录
战略决策;全军开展科技练兵
原副总参谋长 吴铨叙
最高军事学府战略转型的谋划与实践
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 赵可铭
一支新型导弹部队的诞生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 葛东升
1996:第二炮兵导弹发射演习
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 赵锡君
抗洪抢险技术突击队封堵决口纪事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邱金凯
1997年7月1日:进驻香港
原副总参谋长 刘镶武
亲厉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神圣时刻
总政治部办袋厅秘书 刘笑伟
我为兰军驻港护航
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 亢卫民
1999年12月20日:进驻澳门
兰州军区参谋长 刘粤军
陆军航空兵22年
总参谋部陆航部部长 马湘生
难忘南沙守礁时
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 郭富文
我的“喀秋莎”情结
江苏某预备役高炮团政治处宣保股股长 张旭涛
我军通信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总参谋部通信部原部长 李云生
我国第一条军民共建光缆工程亲历记
总参谋部通信部原副部长 杨苏海
一网联三军
兰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 乔明亮
我与俄边防军交往的经历
黑龙江省军区原司令员 李衡
我把自己定位为“士兵将军”
空军广州工程建设局局长 林茂光
在柬埔寨维和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原院长 李金勇
为和平出征
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作训处处长 黄文峰
我随“郑和”下西洋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社科部教授 刘永路
“三个特别”在我们团
第二炮兵某部政治委员 王启平
在参观见学中体验部队转型
总参谋部某部工程师 冯晓光
从木制医疗箱到数字化野战机动医院
总后勤部卫生部综合局局长 徐卸
我经历的三个测图时代
沈阳军区某测绘大队工程师 刘晓莉
军事测绘从脚板丈量到卫星导航
成都军区测绘大队政治处主任 陈芸姝
测绘装备在更新
总参谋部某部中队长 路创兵
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人武部干部 李芳
我与“老外”打交道
国防大学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许森
难忘出访美洲四国五港
海军广州保障基地政治委员 郑亨斌
我与中国国防白皮书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陈舟
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建设亲历
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训练保障局副团职参谋 任鸿
践行军事理论创新:我的5分钟发言
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胡文龙
我与创新发展新“三打三防”
军事科学院作战条令部研究员 张培高
新台阶:千里跨区机动演练
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旅长 李保弟
说说我们的装备检修所
空军装备部某部高级工程师 吉小兵
征服苏岩礁
海军某侦测船大队测绘处高级工程师 段福楼
再见,红其拉甫
兰州军区空军某部副政治委员 奉小平
电话故事
成都军区司令部军务部部长 邓志平
说军车
天津警备区第九干休所所长 许森林
班车的故事
空军某飞训基地故城场站汽车连排长 刘强
装甲兵两栖装备改造亲历记
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装甲兵局局长 王亦军
装备升级
总参谋部某部工程师 龚纪元
创建新学科:飞机战伤抢修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院长 张建华
新型战机:由国土防空到攻防兼备
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 魏杰
冰山雷达站:38年柴米油盐,还有战斗力
空军雷达兵某部装备部装备科雷达高级工程师 黄荣鑫
从“爬格子”到“发邮件”
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某通信分站剐教导员 姜良志
镜头见证部队变化
北京军区装备部干事 张国平
话说洗澡
北京军区空军导弹某团政治处主任 宋水利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军委批准,总政治部于2008年在全军广泛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活动。这次活动由总政宣传部和解放军报社主办。解放军出版社和解放军报社文化部承办。军委、总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全军各大单位积极配合,广大官兵踊跃参与.主办承办单位精心组织,整个活动共收到征文2500多篇,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播130多篇,仅军以上领导干部就撰文120多篇。这次征文活动参与规模之广、作者层次之高、作品质量之好、社会反响之大,在我军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它是我军1956年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征文活动、结集出版《星火燎原》丛书以来又一次全军性大型征文活动。
在总政领导和机关直接指导下。解放军出版社以“我与改革开放30年”大批征文稿件为基础,精心选出400余篇优秀文稿,历时一年多,编辑出版10卷本丛书《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这套丛书以亲历者“一人一事”的微观视角,通过典型事例和详实的史料,全景记录了我军和平时期这一阶段的宝贵军史,多视角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
文摘插图:

那段日子里,“转型”成为校党委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怎么转型”成为“一班人”冥思苦想的头等大事。经过研究讨论,校党委决定把推进转型的突破口选在明确新的办学目标、理清总体发展思路上,也就是着力回答和解决好“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新型国防大学”这个根本问题。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同志对军事变革、学校转型等问题还存在一定模糊认识,比如:有的认为。推进军事变革主要是武器装备问题,装备上去了,别的都好说;有的认为,军队“转型”是军委总部战略决策问题,我们有劲儿使不上,讲了也没用:有的觉得,我校在军事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上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流露出一些自满情绪;还有的对学校怎么转型感到迷茫,等等。为及时把全校同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校党委的决心意图上来,校党委决定把解放思想、认清大势、更新观念作为第一个战役来打。2003年上半年,在校党委的大力倡导下,全校广泛开展了历时半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育讨论。这次教育讨论,紧紧围绕“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新型国防大学”这个主题展开,在层层搞好思想发动、学懂弄通上级指示精神、弄清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趋势的基础上,组织大家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人才培养、自身素质等方面,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自觉清除与信息时代和职责使命要求不相适宜的陈规陋习。较好地确立起了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科技先行、人才为本,以及拒绝落后、追求先进,拒绝自满、追求进取,拒绝守旧、追求创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等新观念,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激发了改革创新的热情和活力,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后记《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丛书的策划、组织、编辑、出版工作,自2008年初至2009年10月完成。
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亲自策划部署征文活动和丛书编辑出版工作。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永治具体指导征文和丛书编辑工作。总政宣传部王建伟部长自始至终负责征文活动和丛书编辑的组织工作。解放军报社王梦云社长、孙晓青总编、王文杰副总编和总政宣传部周涛副部长在指导和组织征文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军出版社主要履行全军征文办公室和丛书编辑部职能。施雷、李鞍明、李丹阳、文清丽、殷建忠负责或参与征文活动组织协调、选题策划、重点组稿、通联作者和稿件编辑工作,李鞍明负责征文办公室和丛书编辑部日常工作,刘立云承担书稿后期编辑工作,余天宝参加部分书稿后期编辑工作,张晋生、王瑛、薛舜尧、许向群、朱洪潭负责《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生活》、《军营文化天地》、《军队党的生活》杂志的选载征文工作,施雷、李鞍明、刘立云统稿,施雷最后审定书稿。总政宣传部杨定宇、齐忠亮、毕斌参加了征文活动组织和丛书审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