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温哥华冬奥会赛程过半,记者也几乎跑遍了所有比赛场馆。虽说各个场馆新旧有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功能多样。据了解,这些场馆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利用的问题,以便在冬奥会后迅速实现从比赛场馆到日常使用的“变身”。
太平洋体育馆此次举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其功能更是多样化,不仅能为多种运动项目提供场地,还可以举办音乐会、马戏表演、商品交易和展览会等活动。
举办速滑比赛的里士满奥林匹克体育馆建于弗雷泽河的岸边,与温哥华国际机场仅有一河之隔,交通便利。该馆除比赛场地外,还拥有4块铺有硬木地板的运动场、一个室内赛艇池以及划船机、两个健身中心和儿童中心,这些设计为赛后综合利用埋下了伏笔。
新建场馆温哥华奥林匹克中心,地处温哥华集会中心,是冬奥会历史上最大的冰壶比赛场馆。冬奥会后,温哥华冰壶俱乐部将入驻此地,而这里也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社区娱乐中心。
惠斯勒是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而惠斯勒奥林匹克公园也举办了本届冬奥会多项雪上比赛。其实,这里的滑雪场地早在2008年11月22日就已正式向公众开放。而拥有最大落差、最多弯道的塞普勒斯山滑雪场,也早就设立了滑雪学校,成为温哥华市民参与雪上运动的理想之地。
温哥华冬奥会场馆的多功能化,不仅有效解决了赛后场馆可能闲置、甚至难以为继的后顾之忧,而且为热爱冰雪运动的人们提供了一片乐土。
(本报温哥华2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