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又出“标王”。3月18日进行的2010年乒乓球超级联赛摘牌大会上,郭焱以1133万的价格被山西大土河俱乐部“摘走”。这不仅刷新了乒超转会费的纪录,在国内所有联赛中,也仅低于2003年上海申花吴承瑛转会上海中远时的1300万元。
乒超市场果真如此火爆吗?这一点,球迷们的直观印象恐怕与之相去甚远。上个赛季,一些俱乐部的主场频繁更换,就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虽然推行联赛也有十年,乒超还远未脱离“断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标王”横空出世,不免让人咋舌。
“标王”固然刺激眼球,但是否能为项目和联赛的发展带来良性动力,却难有确切答案。制造2006年乒超“标王”的陕西银河俱乐部在当年夺冠后就退出了乒超。一个运转体系不够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都没有足够约束力的联赛,固然可以轻易制造出“标王”,但也可以说不玩就不玩。
去冬今春,恒大女排在甲B联赛中也刮起了一股旋风。在排球市场整体低迷的局面下,恒大的强势介入,以“眼球效应”而论,是一次不错的商业行为。但是,恒大这样“豪门”的出现,对联赛提出了另一种考验。一家俱乐部丰衣足食,联赛整体的温饱还未解决,市场的后劲,又向哪里开掘?
如果一个联赛不是依靠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来建构运作模式,即便能够制造出“标王”,有了恒大这样的豪门,路在何方,还是让人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