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反赌风暴”愈演愈烈,人们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年轻的中国足球是如何与“假、黑、赌”沾上边的。仔细回顾一下,中国足球出现的种种问题球,也存在曲折的发展史。
【初期】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熟悉中国足球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足球发展的初期,就存在广为人知的“问题球”。不过,那时候的问题球与现在的问题球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时候的问题球其实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感假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87年六运会上发生的一场默契球。当时,A、B、C三队分到了一个小组,B队前两场均战平,最后一轮他们轮空,而A队和C队的比赛结果将直接决定这个小组谁将出线。只要打成2:2,A队和C队双双出线。
比赛开始之前有球迷在看台上扯出横幅:A队C队是一家,2:2平进前八。比赛开始后,C队率先破门,但在打进两球之后,C队再没威胁过A队的球门。随后A队开始行动,C队防线竟在5分钟内让对手打出4次单刀赴会,C队门将面对来球飞起一脚却踢了个空,球总算滚进了球门。终场前七八分钟,A队才将比分追为2:2。
这场比赛让当时的足协主席袁伟民大为恼火,甚至提出了辞职,压力之下,赛后组委会对A、C两队进行了处罚。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默契球并不少见。
职业联赛开始后,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1995赛季甲A联赛的成都保卫战也是一场大家公认的情感默契球。那场比赛,四川队只有战胜八一队才能成功保级。为了让四川队保级,一帮成都球迷赛前就向八一队发起了情感攻势,有球迷甚至还抱着一捆人民币,高唱着“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找到八一队,以期能感化对手。最终,四川队1:0战胜了八一队成功保级。比赛结束后,无数的成都球迷在保级之夜涌向了八一队下榻的宾馆,整晚高喊着“谢谢解放军”。
【中期】
你来我往,金钱开路
随着职业化的开展,中国足坛出现的问题球越来越多,尤其涉及到保级或者争冠的场次,各种交易更是屡见不鲜。而不管什么样的交易,都少不了金钱开路。
1999年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形势是,北方某队除非最后三轮全胜,才能保级。他们最后三轮的对
分别是上海申花、 天津泰达 和吉林敖东,这三支球队当年成绩都非常好。但结果是,该队以3战全胜进9球失1球的成绩成功保级。后来,该队总经理公开表示,之所以能保级成功,完全是花钱买出来的!大家之所以愿意下血本花钱保级,主要原因还是一个钱字。一支甲A球队与一支甲B球队市场价值最少相差2000万,为球队顺利保级花上几百万是十分划算的事情,这正是假球交易存在的根本原因。
交易最露骨的当数甲B球队。为了能博得一个升级名额,有些甲B球队从赛季一开始就运作买球事宜。对于其他队伍来说,如果有人一旦提出冲超的口号,其他球队绝不阻拦,前提是冲超队伍要拿钱办事。某支南方队伍喊出了冲超的口号,当年他们的投入是5000万,但其中大概只有3000万用于基本的运营和引援,其他钱都用来买球了。上半个赛季,他们每场球的价格从40万到200万不等,在上半年保持不败的情况下,轻松升级。
有钱,再加上有情义,事情就好办多了。南方一支甲B球队,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但就是缺少一个人脉活络的主教练。后来,在高人的指点下,他们请来了A教练,果然,A教练当年就带队升入了中超。
【后期】
利益当道,六亲不认
随着澳门和东南亚一些庄家盯上中国足球,参与赌球的人越来越多,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上至俱乐部官员,下至普通球员,甚至是足协官员都参与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当年有一场足协杯比赛,北方某球队的老大和沿海某球队的球霸提前定好比分为4:2,然后其余人开始疯狂押球,据说某著名球星押了近800万元。有球员说,那时候,一场球发50万甚至是100万赢球奖都没人理,因为只要能弄一场球,他们获得的利润可能是数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任凭俱乐部领导怎样劝说,球员们也很难收手。以至于有俱乐部领导感叹说,现在的球员和原来的球员不一样了,“他们眼里根本没有感情,只有金钱。”
也有一些被赌徒们收买的球员,因为受不住巨额利益的诱惑,失去赌圈里的原则而众叛亲离身负巨债。据传,南方某球员在拿到赌博公司开出的300万活动经费后,只拿出其中20万元给自己的队友做球,其中一位后卫10万,一位前锋10万,其他280万他想独吞。后来这事被教练组得知,但因为这位球员迟迟不给大家分钱,教练组干脆把他放在了板凳上,结果这场球没能按照赌博公司的意愿完成,这样一来,该球员不仅要退还300万的报酬,而且还给之前亲如兄弟的赌博集团写下了300万的欠条。最为糟糕的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慢慢失去了在队里的位置,最终众叛亲离。记者胡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