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醒公众应提高科学素养避开饮食健身误区
近日,公众参与馆回响着科学养生的“院士之声”,让甚嚣尘上的“假养生说”原形毕露——三位医药领域科学家先后走进“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解说人体健康科学,科普自我养生正道。
王陇德:摒弃健康误区
“张悟本出版的养生书籍四个月卖掉100万册。”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专家王陇德说,究其原因,是百姓有不少饮食健身误区,被“钻了空子”。
误区一: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不会加重动脉硬化。实际上,每100克植物油含热量900千卡,是苹果的17倍,圆白菜的40倍。每餐植物油转化成的脂肪,得慢跑一个小时才能消耗掉。否则,堆积脂肪,易患各种慢性病。
误区二:牙疼不是病。国际最新研究发现,牙周炎本身就是单独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因为牙周炎发病,牙齿松动,咀嚼过程中,细菌和毒素被“囫囵吞枣”,容易造成胆固醇、脂肪等等沉积在血管上。
误区三:早锻炼身体棒。美国4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55%的脑卒中病人在凌晨4时至中午12时发病,晚上8时至12时的发病率只占5%;心肌梗塞也高发于早晨6时至9时。因为,这个时段人体血液比较黏稠,又是人血压的高潮时段,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张伯礼:了解自我为先
养生保健,首选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我国大部分人都没有习惯自测血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身体潜伏着糖尿病。”例如高血压,13%的成年人都有。高血压病人不能停药,要终身吃药。但服用哪些药,用几种,每天服几次、剂量多少,却需要病人依据医生处方,结合自身情况,自我调节。患者可以自制一张血压表,每天记录血压变化,了解自己每天血压高峰出现的时间,提早服药,避免峰值到来。
至于冬令进补等中医范畴内的养生之道,张院士强调要找高明的医生帮你对症开方。“好药不一定治病,人参服得不好也是毒药。”
陈凯先:树立科学理念
“绿豆治百病,明显经不起实践考验。”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直斥某些养生说偷换概念,漏洞百出。陈院士指出,各种类型的“假养生”都倾向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宣称一个方法包治百病。这往往迎合大众心理:有病在身,希望用简单又便宜的方法,“药到病除”。
去年12月份,卫生部公布的国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对于慢性病预防,100个人中仅有5人掌握慢性病的预防素养。所以,强身健体急需科学素养。人们要树立一些科学的、常识性的中医、西医理念,才能看清纷繁复杂的“假科学”背后夹着并不深奥的“小尾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