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中午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本报记者目击嫦娥二号卫星离开地球轨道测控全过程。
昨日中午,嫦娥二号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以校正航向,为顺利抵达环月轨道打下基础。这是修正示意图。 新华社发
1日晚上,“嫦娥二号”卫星整流罩分别坠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境内的2个自然村。 新华社发
2日上午8:49
嫦娥二号成功回传第一组数据
“嫦娥二号”发射之前,四川西昌是我们瞩目的焦点。卫星发射之后,跟踪、测控、调整成了重要的接力赛。卫星发射后的数十小时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直在实时跟踪监测。测控大厅还是不时响起“跟踪信号正常、遥测信号正常”的声音。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得到的消息,工作人员说,卫星的运行轨道、一切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前晚19时25分星箭分离之后 嫦娥二号独自在茫茫太空中飞行了一整夜,这一夜嫦娥二号并没有休息。今天凌晨3时 39分左右,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嫦娥二号卫星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10月 2日早上8时49分,随着卫星的第一组数据回传,这幅对地球成像的照片也已经被传回,会在不久之后对外发布。
2日中午12:25
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10月2日12时2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对嫦娥二号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由于受入轨偏差、万有引力、宇宙环境等因素影响,嫦娥二号在38万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择机实施轨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顺利抵达环月轨道。通过认真计算、复核,北京飞控中心研究确定了嫦娥二号第一次中途修正控制策略,成功向卫星注入控制参数,启动星上490N 发动机,顺利实施了首次中途轨道修正,同时也验证了卫星推力系统工作正常,为嫦娥二号顺利到达近月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得到的消息,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效果非常好。按照原定的计划,在3日中午和10月5日中午,还要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
但是由于今天的第一次修正非常成功,飞控中心总体室的主任汪赛进告诉记者,只要第三次中途修正速度增量在10米/秒以下,就可以取消第二次中途修正。现在预计“嫦娥二号”第三次中途修正的速度增量是1米/秒以下,因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已经决定,第二次中途修正建议取消。
2日晚间20:37
搭载的首台科学仪器开机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嫦娥二号”搭载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昨日晚间20时37分许顺利开机,目前工作状态良好。用来探测地月之间空间环境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是“嫦娥二号”搭载的七种科学仪器之一,也是“嫦娥二号”奔月过程中开启的首台科学仪器。
“嫦娥二号”卫星共搭载7种探测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有效载荷总重约140公斤。据报道,第二梯队将开机的仪器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γ射线谱仪。
1日晚上19:11
嫦娥二号卫星整流罩坠落江西遂川
10月2日上午,记者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了解到,“嫦娥二号”卫星整流罩于10月1日晚上19时11分许分别坠落在该县境内的2个自然村,当地人武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此次卫星整流罩分别坠落在遂川县茶乡汤湖镇的南屏、横圳两个村,一处距汤湖镇政府以北南屏村1公里处的农田里,农田砸出了一个大坑,坑深达1.5米;另一处横圳距镇政府7公里处。
据了解,今年6月份以来,先后有北斗四号、鑫诺六号、嫦娥二号三颗卫星的整流罩落在遂川县境内。
综合 新华社 中新 央视 中广
未来三天空间平静
利于嫦娥二号运行
2日,记者从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获悉,未来三天,空间天气平静,对嫦娥二号卫星无不利影响。
10月2日9时许,记者走进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依然在忙碌地工作。空间天气专家王斯宇介绍说,尽管“嫦娥二号”已经成功升空,但是对于空间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仍在进行中。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张效信表示,在卫星定轨至绕月轨道期间,该中心除了每天提供一次前一天的电离层TEC(电子总含量)数据外,在有重大空间天气事件发生时,还将及时发布空间天气警报,分析对卫星运行和轨道控制可能造成的影响。据中国气象报
远望号船队完成
海上测控任务
我省院校输送的“80后”唱主角
北京时间10月2日上午八点整,嫦娥二号卫星已顺利进入奔月轨道。在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五号、六号三艘测量船也圆满完成了火箭三级二次工作段、卫星入轨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的全部海上测控,测控成功率100%。据了解,首次参加嫦娥任务的远望五号、六号船上90%的科技人员都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毕业于南大、东大等省内院校。
北京时间昨天上午8:05,远望六号船上时间中午12:05,北京指控中心向六号船发回撤收指令。远望六号船指挥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标志着远望船队第79次海上测控圆满完成。
据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人事部副主任潘永猛介绍,这次是远望五号船和六号船首次执行嫦娥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船上90%的科技人员都是80后的大学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毕业于江苏省内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这两艘年轻测量船上的年轻科技工作者顶住了压力,在压力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出色地完成了本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远望人为他们感到骄傲!”
焦哲 陶正齐 邵长宝
■测控全记录
嫦娥二号4天后将到达近月点
本报特派记者目击卫星离开地球轨道测控全过程
北京时间10月1日晚10时57分至10月2日上午8时05分,记者在远望六号测量船指挥大厅目击了嫦娥二号卫星离开地球轨道,开始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测控全过程。这意味着,卫星将按照自己的预定轨道直奔月球,预计将在4天后到达近月点。此后,“嫦娥二号”卫星将在绕月轨道上运行半年并进行各种科学探测,直至结束自己的使命。
竭尽全力,远六瞄准嫦娥任务最后一战
北京时间10月1日晚10时27分,远望六号船上时间10月2 日凌晨2时27分,南太平洋,风力6级,浪高2米。远望六号测量船在风浪中静候着“嫦娥二号”卫星的再次来临。这是远望六号船在海上度过的第52个夜晚。 52天来,300多名船员在远离祖国2万多公里的茫茫大洋上,昼夜奋战,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再过30分钟,已绕地球轨道飞行了3个多小时的“嫦娥二号”卫星,将迎来地月轨道转移变轨的关键节点。“嫦娥”奔月,在此一举。
“嘀铃铃……”船上广播传来的铃声冲破茫茫大洋的沉寂。“通信、调度人员就位!”“沟通船内调度!”“各机房人员就位”一声声指令接连发出。这是远望六号船第一次海上测控“嫦娥”;这也是远望六号船本次嫦娥任务的最后一次跟踪测控,船内的气氛更是紧张。
驾驶室,船长凌元站在舷窗前,注视着正前方,不停地给水手下达各种航行口令。
主机电站,这里是全船的心脏,是船的动力之源。昼夜温度都在40摄氏度以上,机声隆隆,噪音超过100分贝,讲话必须像吵架一样才能使彼此听到。绰号“老轨”的机电长徐炳香在发电机控制屏前不停地来回踱步,比对着各种仪表的参数。因为船体摇晃,此时,打开减摇鳍的命令已经在这里执行,船底两侧展开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流中,大大减少了海浪造成的船舶摇摆。
测控雷达机房,这里是主战设备机房,对飞船进行控制的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20多名身着天蓝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早已全部就位,无论是有着多次实战经验的主操作手,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首次参加任务的新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涌现出一种激动、兴奋而又紧张的表情。
12个小时,远六助千年神话再次上演
甲板上,2个巨大的“雷达锅”一齐“昂首挺胸”,瞄准着“嫦娥”即将出现的方位。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记者心里不免紧张起来,指挥大厅内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即将来临;一个古老的神话即将再次上演。
“长江六号发现目标!”北京时间10月1日晚22时57分。雷达主操作手张炯铭右手紧握胸前的操纵杆,左臂向前伸开,五指压在桌面上随时准备切换按钮,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捕获了“嫦娥”的身影。
“长江六号发现目标!”调度员卢鲁的报告声冲破了船舱,通过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在北京飞控中心响起。随后,一组组数据通过六号船通过卫星向飞控中心飞速传递着。“长江六号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卢鲁的声音短促而清晰。
“对日定向成功!”从接收的卫星遥测数据判断,卫星太阳帆板已经稳定对准太阳,为卫星持续不断地提供着电力保障,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显示,卫星上的设备工作状态一切正常!
“发射12小时后,远望号船完成对卫星的海上测控,嫦娥二号卫星正在地月转移轨道上奔月而去,预计100小时后将到达近月点。然后,卫星将在近月点做减速机动,在经过数天的近距离科学探测后,最终形成一个距离月球表面约15×100公里的周期轨道。嫦娥二号卫星将在距月表约100公里的绕月轨道上运行半年并进行各种科学探测,直至结束自己的使命。
通讯员 周学军 熊招斌
陶正齐 邵长宝
本报特派记者 焦哲
发自南太平洋远望六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