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夏斌
由台盟中央和上海市政协主办、东方讲坛等承办的2010年沪台城市发展与合作论坛,日前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位环保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齐聚申城,交流经验,热议垃圾的收集、运输与管理,共同探讨现代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先弄清楚碳源。”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强调,“在纽约、伦敦,建筑物的碳排放最明显;而在香港,数据显示交通排碳量最高;至于上海、高雄等,工业的碳排放值仍然偏高。”
诸大建坦言,相较于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持续增加,上海的生活排碳量较低,只有东京的五分之一。因此,在鼓励市民力所能及地开展节能活动之时,更应注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推行资源回收利用,是台湾环保工作的一个亮点。作为资深的环保人士,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见证并亲身参与了台湾地区走向“蓝天绿地、青山净水”的进程。他自豪地介绍说,“今年南非世界杯上,一些球员身着岛内业者回收宝特瓶所制成的球衣,令人倍感振奋。”这种被称为PET的饮料瓶不具毒性,经再生处理后,可做成“环保布”,具有耐磨、吸湿、透性佳等优点,市场前景广阔。
对此,台北县环保局局长邓家基同样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所谓的废弃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思索良久,我们决定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制度。市民必须买专门的垃圾袋装垃圾,丢弃的垃圾越多,用的袋子就越多,花的钱也就相应增加”。这一措施试点以来,成功地减少了垃圾量,还将资源回收率提高了不少,可谓一举多得。邓家基透露,今年年底,台北县将全面推行垃圾费随袋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