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以来,欧亚部分地区寒潮肆虐,气温持续偏低;我国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气候总体呈现偏冷态势,全国平均气温为1986年以来同期次低值。最近美国世界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都使用了“冰期”(ice age)的字眼来描述近来冬季出现的阶段性寒冷天气,“小冰河期”真的要来了吗?“世界末日”是否临近?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灾害性气候研究室主任布和朝鲁研究员笑称:“。”
布和朝鲁解释,“小冰河期”实际应称作“小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大冰期,持续5000万年左右。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大冰期内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冰盖规模的扩展或退缩时期,这种扩展和退缩时期即为冰期和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一次冰期可持续10万年左右。而在间冰期和冰期内也存在时间尺度较小的寒冷和温暖交替阶段,寒冷阶段就叫小冰期,可持续300-500年。
就我国来说,离现在最近的小冰期当属“明清小冰期”了。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类似于现在的极寒天气,那时候经验不足,防御措施不及时,继而发生群发性的农作物减产,随后还出现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影响很大。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记载,在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布和朝鲁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2011至2012年冬季欧亚大陆极寒天气是小冰期来临的征兆。也没有证据表明,此次极寒天气与全球变暖有关。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高压向西扩展,涵盖了整个欧亚大陆北部,成为了“欧亚大陆高压”,引发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极寒天气。这一现象可能与极涡变化和La Nina事件有关。
对于农作物来讲,北方地区因为低温气候,容易出现农作物冷害现象。“不过如今我们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来缓解这一灾害的发生”,增加耐旱作物种植比例,搭建塑料大棚,夜灌日排,保温保墒等方法都是不错的防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