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16时50分报道,家用电器坏了,又找不到企业的售后服务电话,很多消费者会首选网络查询。一些“网络李鬼”已上网干起新勾当——他们往往以一些知名企业名义注册,消费者一旦按他们在网上公布的维修电话打过去,往往就会“被维修”。
面对这种现象,究竟搜索引擎是不是应该负责?网络运营和网络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记者陆敏对话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顾问邱宝昌进行解读。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日前向浦东新区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前不久,家中的洗衣机坏了,她上网查到海尔公司特约维修站的报修电话,可是上门的维修人员收取722元修理费后,洗衣机仍然罢工。浦东消保委介入后,发现张女士网上查到的维修站并不存在,而只是“网络李鬼”借以行骗的工具。
张女士就纳闷了,她是出于对某个知名搜索引擎的信任,才在上面查询信息,那么这下被骗了,搜索引擎是不是该负点责任呢?
邱宝昌观点:搜索引擎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那些付费排名的。
邱宝昌:如果搜索引擎明知或者应知是李鬼网站,是骗取钱财的假冒网站而进行搜索,不予以屏蔽,那么他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严重的可能还有刑事责任,特别是付费排名的。如果“李鬼”网站是因为付了费而缺乏甄别和监管,让很多网民一搜索在前边而上当受骗,我认为这要追究搜索引擎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你收钱是建立在损害广大网民的利益上。
除了在搜索引擎上弄虚作假,网络“李鬼”还经常主动出击,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向互联网用户散布欺诈信息。因此,防范和打击往往存在难度。
邱宝昌观点:杜绝网络李鬼,需要全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