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结构使我想起当年高中文科的政治,先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则规律背下来,然后分析试卷上的案例,根据文字表面和背后的意思把乱七八糟的原则规律以更乱的方式归类后堆在一起就可以拿分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在非常有限的信息的基础上-他们收购公司主要为了获得更多的:
数据。比如文章,元数据,数字存档,图片。
用户群。或者更广泛一些,客户或者是市场份额。
技术。大部分是软件,比如网上的或者是桌面的。
开发人员。或者通俗一点讲,雇员。
上面有的内容本身就是重叠的;特别是技术和开发人员本来就没有清晰的区分。
此外有时候Google投资国外的公司还出于法律或者政治上的需要。比如他们在中国就和天涯和赶集网进行合作;或者他们在一家公司上砸钱就是为了让对手的日 子不好过...比如他们资助Mazilla的开发者开发Firefox,用户在使用Firefox的时候通过Google搜索Mazillo也可以拿到 钱,为的是平衡几乎被微软IE吞并的浏览器市场。还有一种可能,虽然拿不出多少证据,他们收购一家公司目的是威慑竞争对手,或者不要让竞争对手抢去变得异 常的强大。Google博爱之手称作Google.org,主要是在绿色能源和改进世界等方面投资。但是我们不是坐在Google公司战略会议上,这些仅 仅是推测。
收 购公司的终目的可能都可以和Google的使命挂上钩。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阐释:1)搜刮世界上所有的数据,2)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并对外开放目的是 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3)在显示数据的同时投放广告,并从中获利。Google的硬件生意就是为了赚眼球。如果像上帝一样审视Google你可能会把 Google的目标分解成两个理念挣钱(更多是是经营者或广告销售的想法)和建造终极人工智能(更多是开发者的想法)。幸运的是这两个阵营是齐头并进的, 终极人工智能可以吸引超多的用户注意力然后就是哗啦啦的银子。
This whole mission is then accompanied by a moral framework that started with “do no evil” and changed to “do good,” a more traditional but less powerful construct as it transcends from a restrictive consideration to a potentially restriction-free justification... a self-referential “do Google.”
这一使命和公司的道德框架紧密联合在一起,公司信条也慢慢从不干坏事变成做好事,一个更传统但不是那么张扬的概念,也证明他们从自我约束阶段向无约束的转变...自卖自夸的“Google一下”。
以往收购回顾
这儿有一份Google收购公司的不完全清单,主要是从数据,用户群,技术和开发者几个方面分析。
2001 年Google买下了Deja的usenet的存档数据。这次收购好像纯粹是冲着数据来的...这份存档中有超过5个亿的小组讨论帖子。在那个时候 Google说Usenet和他们高速增长的社区是互联网上最活跃也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之一。今天Google在这些帖子旁边推出广告。他们还利用获得 的存档吸引人们加入Google Groups,一款整合usenet和Google自己的讨论组软件的服务。一款优秀的讨论组搜索对Google自身的看家搜索引擎也非常的有利,尽管过 了一段时间他们把这一讨论组搜索链接从主页上拿掉了(现在可以在主页上的更多目录下找到)。(译者注:了解usenet请参见阮一峰的网志USENET简介 )
2003年Google买下了Pyra Labs/ Blogger。 把一家正在运行的博客服务商收归旗下可能使Google在竞争中领先一步,但是很难讲这是Google收购这家公司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把原来漏洞百出的软 件搬到他们自己的系统上比自己建一个博客系统麻烦更大。更靠谱的是Google买下Blogger只是为了拿下已有的用户(所有在Blogger注册并发 帖的用户)和数据(在Blogspot博客上写的每一个字都到了Google的服务器上,这样更便于他们检索分析 )。
还是在2003年Google买下了Kaltix。当时Larry Page说Kaltix在研制一些非常尖端的搜索技术,Google正好给这些正在开发的先进技术提供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这应该是一个技术加开发者收购的例子。
2004年Google买了Baidu的股份。现在这些股份已经卖出去了,但是在中国找一家当地的合作者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考虑,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的在法律上的限制,他们无法把自己的技术拿到中国来,只好这样绕个圈子。
2004 年Google买下了Picasa桌面软件。这款软件是用来管理照片的。我想不出这次收购会带来什么好处;和Google别的项目比较起来管理照片有点太 小儿科了。可能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开发者的收购,在短时间内的向Google照片管理策略中补充合适的团队。在2004年7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 Google说:“Picasa在数字成像技术方面独具创新,我们非常高兴的是Picasa的开发团队能加入Google。”从Picasa的离线版本发 展出来的Picasa在线相册和Flickr倒是有点神似。
在2004Google还收购了Keyhole Inc.在 一份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一份版权声明上Keyhole是这样宣传后来变成Google Earth的软件的:“Keyhole 2 LT是一款你可以下载安装的软件。软件大小只有9MB,但是只要每年在Keyhole进行的订阅你就可以纵览超过12TB的地球图片和数据-旋转,翻转, 倾斜放大缩小都在弹指间。想象一下魔毯的神奇之旅吧。”这次除了获得了数据,Google还需要从诸如Tele Atlas, DMapas, Navteq, Geographic Data Technology Inc, MapData Sciences, Georoute IGN France等公司得到卫星地图使用的授权-这次是对开发者和技术的收购。
2005 年Google把Dodgeball收归旗下。就像后来出现的好多针对移动领域的公司 -Reqwireless,Android,AllPay,Zingku-这好像是Google为了在一个自己没有太大把握的市场环境里站住脚的举动。从 Dodgeball的情况看很难想象他们居然会这样对待Godgeball的用户群,或许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把Dodgeball的工程师拉过来开发 Google自己的移动项目(现有的Dodgeball技术也可能是收购的原因之一)。但是Dodgeball的创始人对于Google这样的对待不是很 开心。2007年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对这家公司的评价并不怎么样,他们讲,“”Google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支持Dodgeball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糟糕经历。-特别是我们无法说服他们Dodgeball是一项值得开发的项目,他们只是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刚起步的公司 在移动+社交领域大显身手。”
2006 年Google买下了Youtube。据一位前Google员工说不少Google内部的人对这次视频网站的收购感到吃惊,他们说“他们没有什么技术 啊!?”Google已经有自己的技术了,就是Google视频(如果不考虑社交因素但从技术层面上讲还更强大)。但是Youtube却令人难以置信的火 爆,很多Youtube的视频被嵌在网志里,这一点就给他们带来不少关注的眼球(就像上面提到了,从一方面讲关注度也是Google的一大主要产品)。因 此这是一次视频数据和视频用户的收购。再加上Youtube团队会继续单独在原来的项目上工作,这也算是一次开发者/员工的收购-Google会买可以带 来社区氛围的公司。今天Youtube继续告诉增长Youtube的视频结果在Google网页搜索结果中的位置更加醒目(在看似中立的网页搜索结果中享 受特殊的排名)。但是Google视频项目的主管Jennifer Feikin却在去年离开了Google。
2006年Google还宣布收购了Neven Vision。这家公司专注于图像物体识别技术。就这点而论凭技术和Neven Vision的开发者他们最可能被加到Google的产品目录里。2006年Picasa的产品项目经理说Neven Vision给Google带来了深层次的专业技术。
2006 年Google还收购了Writely。这款产品后来变成Google文档编辑器,这可以算是技术和开发者的收购。处于同样的原因Google买下了 Tonic Systems以促进他们的幻灯片在线克隆Google展示的开发。有这样的收购先例你可能会想如果有人打算给Google开发产品走哪一条路会更成功: 先是到Google工作然后在内部发布一款产品,看着它不停地被这家拥有超过一万六千名员工的公司管理层肢解...或者先在外面创建自己的公司然后被Google买去。如果后者做起来更容易一些但是对Google自己的员工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做法。
2007 年Google开始了对Doubleclick的收购。这是一以用户收购为目的的例子,客户群这个词用在这儿更合适一些,所有的广告商都在用 Doubleclick。有了Doubleclick Google还淘到不少市场人脉挺旺的员工,发展了自己的网络向行业垄断霸主的地位又近了一步。
2007 年Google还买下了Gapminder’的Trendalyzer和他们的开发团队。这次的收购动机可以完全排除用户数据因素。这款软件的技术可能是 一个原因,我想Google最感兴趣的还是这些斯堪的纳维亚的的开发人员。Google的Marissa Mayer在欢迎Gapminder团队来到Google的时候写道“在搜索引擎,邮件和Google其他的一些产品里加入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Google收购公司的战略趋势
就 像在被问到棋盘上最喜欢哪个子时围棋高手回答说“我最喜欢的是赢棋的那个子。”Google会收购任何可以促进他们战略利益的东西,他们的收购也变得越来 越现实。之前他们的重点是收购技术和数据,而现在他们做的更多是在用户群方面攻城略地。但是最早的收购之一-Blogger-也是针对用户的,尽管比 Doubleclick(点击付费广告)的收购更有技术性和更极客。如果Google开始太关注攻城略地式的收购,他们可能会因为涉嫌垄断惹上官司-只是 花钱买市场份额不会促进技术的发展,到最后倒霉的还是用户。
要推测将来Google会收购哪些公司还是要参照我们的四条考虑因素。有些公司就是为创建Google饵而存在,幻想着被Google买下来。这基本上行不通因为如果一家公司有时间想着怎样被收购很明显不会太注重数据用户和技术,或者是因为本来就缺乏有能力的开发人员。
有 些公司好像把收购变得更容易一些,他们已经开始研究使用Google的架构:RememberTheMilk的日程安排套装(在Google日历上运行 的)或者是Zoho办公套装(使用了Google Gears)就是这一类型的。Google在打算补充一些优秀的开发人员到他们的自己同一领域的团队时确实会在这些公司里找找看。但是在很多时候 Google想要的却恰恰相反,说是为了增加他们开发人员的知识三角洲。只是买一支熟悉Google的团队可能对解决新的问题不会有太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