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观点:阿里巴巴B2B模式在商业模式上没有实质性的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都已发现它的“忽悠”性,其国内的“诚信通”与国际的“中国供应商”实际给企业带的效果不只是差,而是实在太差了,忽悠了这么多年,这些中小企业主也慢慢明白什么是网络营销,开始变“聪明”了,不会再轻易上当了,这一点马云肯定是越来越感受到,也一定是前些天抛出的“过冬论”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会有人问,哪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都愿花钱来买呢?”
下面请听剖析:
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之前有三四年的互联网创业经验,这时期马云虽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成功,但马云汉学会了如何炒作互联网概念,明白了什么是风险投资,什么是资本运作,明白了要包装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团队,说什么样的话,才能引起VC的兴趣,这也就是后来被包装得哪么传奇性的什么十八罗汉,八大金刚之类的,说什么几分钟搞定孙正义之类的传奇故事,实际上阿里的资本运作主要是由其CFO蔡崇信来操作,1999年的第一个500万美金主要是因为蔡崇信的加入而获得,没有蔡崇信的资本圈人脉资源,没有阿里后来的发展,这里只说明一点阿里能获得几笔关键性的投资,主要资本运作人是蔡崇信,不是马云。
阿里巴巴有了资金以后,最主要是有产品卖,有收入才行,所以就出了后来的“诚信通”与“中国供应商”,初建销售队伍时,这二个网络产品一进入市场受到的阻力非常大,根本没法卖,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根本不接受网络推广,企业主网络意识跟不上,这可怎么办呢?
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阿里巴巴的知名度,炒作一个网络新概念,只要阿里巴巴是个知名品牌了,一定会有人尝鲜,中国中小企业多,就算是众企业头上一把刮,也能发一笔,于是马云就决定牺牲自己,要把自己献身给公众媒体了,决定自己花钱搞关系开始在杭州一些电视台炒作马云,炒作阿里,把马云团队传奇化,把阿里神奇化,通过对媒体的炒作,挖掘出马云与天俱来的“明星艺人”般炒作天赋,如鱼得水,再加上当时传统媒体里炒作网络的先例很少,使得阿里巴巴的知名度上升非常快,电子商务的概念被阿里炒火旺,阿里巴巴基本上已成为中国几千万中小企业的大救星了,这一时期,阿里巴巴炒了大把大把VC的钱,终于初成为中国的互联网知名品牌,实现了华东地区众中小企业头上一把刮的目的。
但“诚信通”与“中国供应商”这二个产品,在企业实际使用时是没有什么效果,其间阿里巴巴还专门用一些“托”打电话给这些企业询价之类的,来营造效果。随着实现“众人头上一把刮”的成效出来后,又引来了一些VC投资的目光,因为VC们都明白这是个资本运作的“好种子”,一进一出炒一把,十几二十倍的回报就出来了,资本是不管这个公司这个项目最终会怎样,反正公司都是有寿命的,早晚得死,只要VC自己一进一出赚了就是成功的,这也是资本的本质所在,从现在看了孙正义是阿里这个“资本运作种子”的最大赢家了。
当阿里巴巴有更多VC进来时,马云的炒作本领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抛出了如今年赚一块钱,明年每天赚100万,后年每天利税100万之类的言论,同时牢牢的抓住了各大媒体的“眼球”,大势宣传了马云,宣传了阿里巴巴。
但吹出去的牛B,就要自己负责,马云这一步棋用了大量的“政府公关”,把二三级城市的哪些市长、书记、镇长、行业协会长之类的,让这些领导们出面卖个面子,让这些中小企业主们集体上阿里巴巴,这一招很有效果,很本土化,用少少的钱把这些领导搞定,再冠一个什么“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之类的名号,这让阿里的业绩“噌”往上涨。
这让马云团队得意忘形了呀,但这时,那二个产品“诚信通”与“中国供应商”,还是没有什么真正能让企业得到好处的效果出来,只是把电子商务B2B概念结合国情再深入了作了一把“众企业并头上一把刮”的好戏,也许到这个时侯,马云的心里还是期望中国的电子商务历史车轮能走快一点,能让他的阿里巴巴搭上顺风车,实际上历史的车轮总是哪么慢悠悠。
在2008年马云的阿里巴巴,还要继续推着历史的车轮往前一边吹着大大的牛B,一边喝着要过冬了,阿里会不会累死在途中?其根源还是在于B2B模式本身的产品没有本质上的给企业带来效果,正如张朝阳说的,阿里巴巴的B2B哪是什么电子商务,就是把一企业黄页信息放在网上让人查一查,有交易的实质吗?
阿里只是用日本人VC的钱炒作出一个电子商务知名品牌,然后上演了本土化的众企业头上刮一把的戏,随着中小企业主对网络的了解,这种骗人的概念把戏已一天一天被识破,没有效果的事实,会一天一天让阿里的冬天越来越冷~!
阿里巴巴实质为:
就是用VC的钱炒作出一个电子商务知名品牌,然后用各种方法众企业头上刮一把,此过程中VC赚钱了,马云也赚钱赚利了,阿里团队也赚钱了,也推动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了,但是B2B的模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没有真正帮到企业什么,它只是为大伙赚了钱的一个商业概念游戏!!!
是在大参考看到的,这可以让创业者深思一下,电子商务领域创业的本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