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东
人物名片:方兴东 浙江义乌人,西安交大本科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com)、博客中国(blogchina)和义乌全球网(yiwu2.com)共同创始人兼董事长,出版《21世纪的书》、《IT史记》、《博客》、《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和诗集《你让我顺流飘去》等20部。十多年来为互联网、创业精神、挑战微软、Web 2.0、义乌等摇旗呐喊,被称为“网络旗手”、“博客教父”,博客网理念是“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互联网实验室立志成为“中国第一高科技智库和孵化器”;义乌全球网理念是“让全球百姓享受低价”。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从网络旗手到博客教父
1994 年:“触网”最早的网民
当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候,因特网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中国。再具体一些说,那封邮件是9月14日发出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依然是钱天白教授,1990年11月28日,他再次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直到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才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而3年后的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的中国联网工作。
正是这一年,方兴东从西安交大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了北京,那时中学里最好的朋友在中科院上学,正忙着申请国外的学校,那会儿想要出国申请学校的话,大部分人都还要依靠写信邮寄的古老方式,经过漫长的等待过程。而因为朋友在中科院的便利条件,方兴东第一次见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一封申请信,通过电子邮件就这样迅速传递出去了。那是方兴东一次“触网”经历,他幸运地成为了最早一批在中国使用互联网的网民,或许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就被这张无形的网牢牢吸引住了。
在方兴东“触网”之后的一年,也就是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了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正式互联网络,当然,当时只是小规模的。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互联网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1996 年:入行为互联网摇旗呐喊
1997年是值得让中国门户网站好好记上一笔的,这一年,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chinabyte和搜狐陆续诞生,那时候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只有62万,是个多么微小的群体。
那时候的方兴东又在干什么呢?1996年2月,开始进入清华大学攻读高电压技术方向博士学位的方兴东确定了一件事,互联网这个在中国还只有雏形的新兴领域已经吸引了他百分之八九十的兴奋点,也是他今后的奋斗方向。
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方兴东是从写文章开始的,尽管学的是理工科,但他一直就是一个文学青年,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正是看中了他的好笔头,一位彼时在戴尔公司做企业宣传的大学同学问他,愿不愿意写些行业文章。于是,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方兴东的文字开始大量见诸于各行业媒体的报端。方兴东的英文好,又有工科背景不会畏惧计算机行业,同时文字也出色,这三点融合在一起的IT文章一写出来,就受到了业内的喜爱。
为了确保能够及时获得业界最新的消息,在一九九七、九八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方兴东总是托一位在《计算机世界》工作的朋友,定期从网络上下载最新的新闻在软盘里,自己看完以后下一次见面再把软盘还给对方并获得新的软盘。
文章写得好,在经济上获得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在大部分人月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的1996年,方兴东每个月吃稿费就可以吃到四五千了。“那时候,我每天上完课就从二校门奔出去,打辆车就直奔《计算机世界》。”这句话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方兴东那会儿就已经可以到哪儿都伸手打车了;第二,他的的确确对互联网这个行业满怀着激情与热爱。而方兴东当时的生活状态很可能代表了一批早期的互联网事业骨干们某种状态。
写行业稿件写到1998年的时候,方兴东和胡泳、刘韧等8名中国主流IT评论家成立了数字论坛,开始了一场数字文明的启蒙运动。大家的一致价值观便是,希望自己的评论是站在公共利益、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出于企业或个人利益。在这个虚拟组织里,大家常常一起吃饭聊天写专栏,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人都获得了极大帮助,也正是他们,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第一拨浪潮起来的时候,成为了摇旗呐喊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