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这么潮的应用为什么是新浪这样的老公司做成了?
最近,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抱怨。一位曾经在搜狐工作的朋友参加了一次搜狐老同事聚会,大家最热门的话题是:为什么是新浪做成了微博?当然,潜台词是为什么不是搜狐,或者其他公司做成了微博。
的确,假如你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真是一个让很多人费解的事情。像微博和社交网络这种很潮的互联网应用,通常都是开心网或者人人网这样的新公司学得最快,而且学得最像。即使在流行大公司学山寨的国内市场,也是腾讯这样的公司更擅长。
要知道新浪看起来是那种典型的老牌公司:公司股权分散,没有强有力的创始人,职业经理人掌管公司,公司主营业务非常稳定,也不是一个以创新和技术著称的公司。
第二季度,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亿。两年前新浪推出微博时的股价是30多美元,今年4月份股价最高达到147美元,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微博把新浪推到了这样的高度。
问题是,微博这样一个大东西,为什么新浪会抢先做成了呢?
小公司做不了。现在来看,微博在国内并不是一个适合小公司去做的生意。这是个政策风险较高的事情,小公司通常缺乏与政府部门沟通的经验、资源以及筹码。实际上,国内最先模仿Twitter的饭否也一度很受欢迎,但经过一次触碰政策底线导致的关停之后,饭否失去了领先的机会,重张之后也远不如新浪,新浪这样的公司知道底线在什么位置。
专注内容。虽然新浪可能是老牌互联网公司中不被看好的那个,但却是唯一一个专注于内容的公司。某种意义上来看,微博是新浪新闻和博客的一个延伸和整合。但此前新闻和博客的领先并没有形成太高的用户粘性和竞争门槛,这也使得新浪的危机感比较强,更有动力在内容层面寻求提高门槛的方案。微博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方案。
创新。新浪最初的确是模仿了Twitter,但此后新浪微博的众多创新远远超出了Twitter所能提供的本地化体验。如微博用户可以直接发送图片、视频和音乐,也可以发起投票,而Twitter只能发文本信息和链接。这些更加丰富和交互的沟通方式也许并不适合美国用户,但对国内用户却是极其高明的用户体验设计—由于国内特殊的环境,微博成了一个全民沟通、传播甚至泄愤的超级平台,而不是Twitter那样的一个单向广播工具。
执行力。在竞争对手真正警觉之前,新浪几乎发动了全公司的资源和人力,将新浪博客上大部分名人发展为新浪微博用户,甚至签订了排他性协议,以及为重要的微博用户提供专门的客服人员。这形成了新浪微博最坚实的竞争门槛。此外,新浪也建立庞大的内容审核团队,这降低了新浪微博的政策风险。
众所周知的原因,Twitter至今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现在来看,恐怕在同等的条件下Twitter也无法和新浪这样的国内公司竞争。虽然Twitter是一个技术和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但在国内这却是个需要深刻理解本地环境和用户需求的事情,这就像当年QQ模仿了ICQ,但做出了和ICQ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当然,新浪能够把握微博这样一个大机会,其职业经理人组成的管理团队功不可没。互联网较短的历史以及快速的创新,使得创始人的作用更加凸显,而职业经理人则通常不被看好。创始人或者职业经理人并非重点,关键是对业务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新浪从“老公司”晋升为“创新模范”,得益于曹国伟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对新浪产权的改造,完成了从职业经理人控制到“所有者”控制的变化,这增强了新浪的创新能力。看似“老公司”,实际上从产品到所有者都是新的,它让自己有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核”。
创业公司最拿手的就是把资源倾注到一个点(产品)上。看公司某项业务是否是战略型产品,要看项目的“最高决策者”是谁,更要看调动资源的能力和空间有多大。以新浪既有的庞大资源来做一件事,它又远比创业公司有实力。商业比拼的各种元素都胜出一筹,成功概率自然远超对手,商业就是这样。